• 战争淬炼的诗行——敢于胜利的乐观情怀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6-08-23
  • 战争淬炼的诗行——敢于胜利的乐观情怀
        这类诗词在毛泽东诗词所占比重最大,也特别能够表现出诗人的超凡气息,及其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必胜信念,尤以两首载满胜利豪情的七律《长征》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见风采。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一年,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实现伟大创举的一年。当人们为长征的巨大代价倍觉伤痛的时候,诗人却高瞻远瞩地正面总结了这场悲苦跋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红色革命必定胜利的潜在信息。他形象地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并豪迈地宣告:“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从而使《长征》这首诗绽放出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光芒:“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把365个悲壮的日子化作轻松一笔。而“三军过后尽开颜”,则一洗身后的伤痛,带给人们走向胜利的喜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联则以浪漫主义和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工农红军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豪迈精神。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长征》相比在其思想性上更上一层楼。除了《长征》所具有的乐观豪迈,更突现了其革命斗争的哲学思维。“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与《司马兵法》“穷寇勿追”、《孙子兵法》“围师必阙”的理论形成鲜明对比,对虚名和结果的关系进行重置,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强渡长江之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又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这种“追穷寇”理念,推动了全国大解放的目标,使这首诗也具有了区别于一般诗作的政治意义。
        除了《长征》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还有诸多诗词饱含着战斗豪情与创作激情。如:《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菩萨蛮·大柏地》等。即使在最低迷的岁月,毛泽东依然以诗词的浪漫表达内心的坚韧。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受到批评,从前敌委员会书记职务落选离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支持下恢复职务。在这个背景下,他于1929年10月写下一首《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点都看不出他此时应有的消极心理,而是让人感到了满是阳光的情绪,让读者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诗人作为领袖人物的乐观和旷达。
        关于军事斗争题材的诗词,自古不乏名篇。如曹操的《蒿里行》、辛弃疾的《卜算子·醉里挑灯看剑》、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但没有一首能像毛泽东诗词这样具有强大的现场冲击力和思想感染力。毛泽东这些战火淬炼的诗行,影响了全军士气,带给革命以光明,也催化了其他领袖人物的澎湃诗情。于是我们在朱老总的《饮马太行侧》、陈老总的《梅岭三章》中多方位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诗意征途。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