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歌征集活动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5
  • 2011年3月我们在网上向全国开展征集“龙城水乡之歌---沛县县歌”活动。不仅在于征集县歌,更主要的是以此形式张扬沛县和沛县文化。     
    3月在中国音协主办的《词刊》及中国.沛县网刊登征歌启事之后,得到了全国音乐界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各地词曲作家共寄来讴歌龙城水乡、赞美今日沛县的歌词500余首。有的作者还寄来曲谱、歌碟。参赛的词作者有享誉全国的著名词作家,也有基层的词作者,作品不拘一格,相当一批作品达到较高水平,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6月初,我们邀请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副主席、《歌曲》编委晨枫,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音乐文学学会主席解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词刊》负责人、著名词作家赵釜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词作家、徐州市原音协主席梁国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词作家、徐州市音协副主席宋书林等全国有影响的词作家组成评委会,对500余首歌词进行三轮筛选,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佳作奖。7月刊印《龙城水乡之歌---沛县县歌征集作品选》。晨枫先生为之作序:
    近几年我曾先后两次去过沛县,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幸运。
    记得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那一望无垠的万顷麦海让我一瞬间便想起了地处关中平原的我的故乡。也许这两片相距数千公里的良田沃野,都因为那个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而相映生辉——他从这里举旗起家,却在那里建汉称帝。
    沛县位于江苏最北部,就因为生养了刘邦而素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之美誉。沛县又称龙城,以汉文化发源地著称四海。县内如今依旧赫然耸立的歌风台,就是刘邦当年衣锦还乡举樽宴请父老乡亲高唱《大风歌》的地方。沛县有著名四方的微山湖,那里千岛湿地,芦苇摇荡,荷花竞艳,水鸟群飞,风景秀丽。湖畔夏秋麦稻两茬,金浪翻滚,不似江南胜江南,被誉为是苏北的水乡。而沛县的大沙河,一弯绿水如画,两岸林带如廊,万亩果园,瓜果飘香,鸭棚成片,鸭群欢腾,是我国肉鸭养殖第一县。沛县还是全国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并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
    在经济展翅腾飞的今天,文化往往会成为一张诱人的名片。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优势的沛县,为了打造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刘邦故里.大汉之源,龙城水乡,生态沛县”的崭新形象,在2007年就曾举办过“全国诗人咏沛县”的采风活动,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果。今年,沛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再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征集展现沛县“龙城水乡”内容的歌曲活动,以便运用音乐的形式宣传沛县,唱响沛县。不长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便寄来了多达500余首的歌词参评作品——对于一个县而言,这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数字。
    我有幸与其他几位同行一起认真而仔细地对这500余首歌词进行了品评,客观地说,其中有不少作品的艺术质量是令人颇感欣慰的,有个别作品甚至达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程度。比如《唱大风歌的地方》,作者依据此次主题征歌的主旨,首先赋予了歌词一个个性鲜明的歌名,而这个歌名一出现,便将汉刘邦、大风歌与沛县天然合理地融为一体,从而让大风歌的诞生地沛县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获得了不从众、不随俗的艺术优势,再加上作者在行文中的准确、严谨,就在几乎没有争议的情况下,顺利地摘取了唯一一首一等奖。其它获得等级奖以及优秀奖的作品,在切入角度、情感熔冶、语言走势、个性风格等等方面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互有所长。现在,主办方从参评作品中选出200首汇编成册,我想,这本集子既见证着在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今天,沛县面向全国举办的“龙城水乡”征歌活动中歌词作品的基本成果,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国业余歌词创作的大体现状,这对于推动我们歌词与歌曲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必将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来说,某个地方举办面向全国的文化活动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文化事业在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上的分量。据我所知,沛县的领导们在这一点上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他们中间有的人自己就是是作家、诗人,县里特意拨出专款,专门组建了沛县文学创作团,创办了双月刊《歌风台》,年终出版一本优秀作品集。正是这些促成近几年来沛县的文学艺术事业一直搞得红红火火,佳作迭出,一派繁荣兴旺。仅以去年统计,沛县文学创作团的成员就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词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作家报》、《雨花》、《安徽文学》、《芳草》、《扬子江诗刊》、《阳光》、《绿风》、《扬子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200余篇(首)。作者中,既有县委书记、宣传部长、人大副主任等领导,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学生等。我以为正是这种良好的文艺创作氛围,才促成了这次征歌活动的初见成效。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歌曲、歌词征集活动,其热闹程度如果用方兴未艾、此起彼伏来形容实不为过。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成人歌曲征集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评比,就必须认真地面对艺术作品自身,哪怕是主题征歌也应当将通过艺术手段来体现主题的作品置于首位,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实际的评选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评选过程常常会受到某些非艺术因素的干扰,从而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入选作品的艺术说服力,甚至会使一些评选走了过场,而这样的实例并不少见。可喜的是在此次沛县歌词评选中,我看到的是整个过程的公正性——来自北京、省、市、县的评委们一致面对每一首作品,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议论、比较,逐渐达到相对统一,最后进入投票,期间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掺入。更为可贵的是,主持此项工作的县委领导,本人就有让人赞叹的尚佳歌词作品,但却明确采取回避态度,不参与评选,并在评选结果出炉后又倾尽心力,对这些获奖作品进行斟字酌句的琢磨,以至动笔润色,以使其尽可能完美。正是这种挣脱世俗樊篱、遵从艺术规律的高尚精神境界,保证了此次评奖结果的公正性,也才能够经受住各方面的检验。
    当然,艺术的本质是个性的,艺术作品的评比也同样不会像数学公式的演算的结果那么绝对。每一首获奖的作品,只是在相互比较中显示出其相对的完美性,它与未曾获奖的作品之间,也常常会有难分高下的现象,与此同时,欣赏者的“美学接受”倾向也会在其中发生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艺术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几乎所有艺术作品评奖都难以众口称好的潜因所在。如果用这个态度去看待这次沛县的歌词评奖,我想,我们获得的恐怕只能是欣慰。(2011.6.18-21时于北京)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