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领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7
  •        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前进的精神源泉。在中国文化的庞大体系之中,汉文化作为一条主脉与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一起,构成了群星璀璨的文化银河。笔者后面关于汉风的一家之言,将就汉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实践作专门阐述,这里先从文化发展的脉络谈点肤浅认识。笔者认为,汉文化之所以经千古不衰,而且历久弥深、历久弥壮、历久弥新,主要因素应有三点。
        其一,历史文化思想的源流承续和历代强盛统治的意志需求构建了汉文化根深蒂固的时空背景。
        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同时存在过四大文明古国,能够被史学家称为古代文明的世界文化现象亦有二十多种,诸如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玛雅文明等等。然而诸多文明在历史长河的政治洗礼中随着国家政治的变革而纷纷夭折或者被新的文明取代了,唯有中华古国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直至今日。在这数千年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文化自身一脉相承地进行着自我完善的革故鼎新,一方面是掌控这个泱泱大国的统治阶级以其意志需求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题主线。特别是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开辟了一个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时代,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文化的政治基础,并使之具有了清晰明了的个性称号——汉文化。同时,中国华夏民族有了光荣的姓氏——汉。
        大汉王朝是一个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统治较长、影响巨大的朝代:周朝从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256年,历时81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其间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史学家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周朝实际上已失去统治权。去掉春秋战国,周朝的繁盛时期也就是275年。唐朝从公元618年至907年,共290年。明朝从公元1368年至1644年,286年。清朝从1644年至1911年,268年。汉朝就实际统治时间来说,两汉共计422年,有400多年掌握着实际统治权。更为重要的是,汉朝建立的封建体制和文化基础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而与之同时的古罗马帝国只有360多年就消失了。东西两汉相延续的400多年,中华文化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空前的发展。
        大汉王朝还是一个当时世界最强盛的王朝。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东汉时期曾与西方罗马并称两大帝国。就其文治武功、科技文化、世界地位、后世影响而言,汉朝与其后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时代,而汉朝无疑是中国历史辉煌的开启者。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无限生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进一步渗透融合。到西汉时,华夏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实现了高度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文化。经过汉代四百余年的淬炼,汉文化已经具备了作为中华主体文化的坚强基础。汉以后,历朝历代的名称虽然不断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称呼,汉文化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地位始终未变。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度异族统治,但都无法改变大汉民族的文化基因,以致最终被汉文化同化了。
        其二,世界最广大群体的文化承载和最悠久民族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汉文化茁壮成长的优越土壤。
        汉民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群体。这个群体形成的文化依赖使汉文化具备了最庞大的人脉资源。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史料记载:公元前2700年前后,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与南面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经常发生摩擦,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因而我们至今依然自称炎黄子孙。
        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使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汉民族人口扩张获得空前优势,汉文化的影响力和融合力使得内迁的少数民族不断汉化,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地大物博的世界东方崛起。据目前统计,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其中90%以上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人口中,汉族占90%以上;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汉族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在95%以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汉族人也超过50%。
        汉文化对人口众多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形态一直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和几经外来压迫的屈辱历史,强化了大汉子孙坚守根本文化的决心,以及追求富裕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强意识。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依然是大汉儿女的崇高理想和历史追求。十三亿大汉子孙及其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正在义无反顾地举起团结奋斗的旗帜,以其统一的文化意识传承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其三,厚重丰满的基本内涵和灵动多彩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汉文化具有自我成长的强韧活力。
        汉文化是百家争鸣和政治角逐的最后结果。在先秦积淀、汉代整合、历代丰富之后,汲取诸子百家的优秀内涵,贯通中华百代的先进品质,形成了高度的包容性和完美性,具备了世界其他文化无法相提并论的内涵和品质。它从内涵上更加突出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文化天人和谐的理念,兼顾法家、农家等诸家正面因素,无论政治、军事、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显示了独具一格的灿烂和辉煌。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语言之一。汉字是独立发明进化、点线有机结合、结构端庄优美的方块字。汉字书法是世界独有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汉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而由汉文化构成的文学艺术更是精彩纷呈,其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足以让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望尘莫及。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汉文化都有崭新的意识形态和艺术形态,都创造出了推动时代、影响世人的精彩华章。
        在中国朝更代替的过程中,汉文化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盛衰盈亏的命运历程。从南北朝开始,西方佛教的介入和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让傲慢了数百年的汉文化尊严不断受到轻慢和挑战。大唐盛世虽然再度创造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但其雍容华贵的生活追求掩去了大汉时代的豪迈气概,使中华文化的雄性基因开始衰减,难以抵挡日后疆土分裂的时代变革带来的风雨摧残。大宋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但理学的兴起却为民族文化带上了镣铐,加上以宋词为代表的靡靡之音的出现,使中华文化的内在气质日渐纤细。纵然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岳鹏举怒发冲冠、辛弃疾的挑灯看剑,其悲壮苍凉的格调已远离了大风起兮的高昂和激越。元人的统治继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元气大伤。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人虽然书写了中国历史雄壮的一页,但其强悍的民族特性与汉文化的博大精神相去甚远,其掠夺性的政治生态极大地改变了汉文化生存的土壤。汉人及其文化人地位低下,在蒙古族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元曲和杂剧成为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此后近300年的明朝统治,尽管有一部《永乐大典》撑起了汉文化的一片天空,但其大兴狱讼的现实说明了汉人在遭受异族统治之后对政权的把握底气明显不足,朱元璋及其子孙们再也没有找回他祖籍老乡汉高祖的那种气魄,再也不能创造出汉唐盛世的那种文化景象。接下来清兵入关了。清人的文字狱重重打击了汉人残存的文化自尊。而随后出现的殖民主义文化,则使中华文化进入了背水一战的境地。然而,残酷多变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现状并没有改变汉文化的内在基因和顽强生命力。我们看到,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汉文化虽然缺少激昂豪迈的一贯气象,但其表现的多彩形态依旧是那样美丽,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继续表现出蓬勃成长生命活力。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不仅没有弱化汉文化的地位,反而在碰撞磨合中进一步激活了汉文化的经脉。经过自身的改革改造,汉文化成为了更加适应国人需要、更加体现民族特性、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崭新文化。新的历史时期,中共中央在提出民族伟大复兴口号的同时,进一步吹响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号角,全社会借此掀起了研究推广中华国学文化的热潮。汉文化在历经洗礼之后,以其胸怀天下、团结奋斗的主基调,雄风再起,激励着中华民族斗志昂扬地走向未来。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