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汉风的一家之言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7
  • (以《汉风九章》连载于《徐州人大》和《淮海文汇》)

    一、汉风和它的厚土

           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建先生有篇散文《雄性徐州》,简洁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先生继而发表散文《豪气沛县》,展示了徐州所属的沛县人特有的精神风貌。两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对徐州及沛县人文现象的高度关注。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又是当年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千古遗风造就了这里的豪迈之气。这里人以刘邦的老乡自居,亦以汉文化的传承者自诩,大多数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毫无遮拦的刚直和粗犷,构成了徐州鲜明的人文现象。历史留给了徐州太多的文化元素,无论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都是得天独厚的。尤其大汉王朝的建立,使徐州这片沃土,具有了特别的历史文化内涵。徐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扬长而作,举起了“舞动汉风”的文化大旗。作为直接养育和成就了汉高祖刘邦的沛县,更是蓄势而发,主动接过先锋令箭,走在了“舞动汉风”的前列。
           文化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结果,是由人的知识、思想和行为构成的历史和社会现象。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斗争,文化潮流此长彼消。中国文化犹如九曲黄河,日夜流淌、日夜沉淀,带着天地不变的定律始终向前。不论它经过多少曲折,遇到多少滩渚,其主脉和方向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条主脉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脚印,记着中华民族代代奋斗的华章,写着中华民族永远进取的精神追求,在神州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这条千万年不断的主脉,就是汉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它之所以称为汉文化,是因为有了大汉时代的历史过程。大汉时代是一个令人崇拜的时代,也是一个为中华民族定位命名的时代。“汉”的概念在汉代之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汉代开始才成为国家概念和民族概念。因为当时的汉朝的声威远播,异域民族称呼华夏民族为汉人,华夏民族的文化亦被称为汉文化。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在传承汉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中原与边疆在风土人情等方面呈现的文化现象有着很大区别,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闽粤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黄土文化、黑土文化等等都在汉文化的范畴之中,都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汉文化最精彩的乃是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过程中形成的大汉精神。刘邦一曲《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悠远而激越,响彻历史两千年,一直鼓舞着后人满怀豪情地不断前进。2005年,电视剧《亮剑》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剧中主人公表现的亮剑精神,就是大汉精神的写照。
           关于汉风和汉文化的理解,我在这里表达几点意见。第一点,汉文化与汉风不是相等的概念。汉文化的来龙去脉上面已作论述,它是中华汉民族共同的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经过了大汉王朝的洗礼,但不局限于大汉王朝,更不局限于一个地区。而汉风则是汉文化的一种特别现象,是指上面提及的大汉精神和大汉气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气质,我们应把它称作汉代文化或者两汉文化。徐州的舞动汉风应属于这个概念。第二点,汉文化与吴文化、楚文化等诸多地方文化不是相对的概念。在汉文化的概念形成之前,由于战国割据,吴文化、楚文化、晋文化等概念都是相对独立的。汉代以后,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都已整合在汉文化的概念之中。我们讲吴韵汉风,讲的是汉文化范畴内的两种不同风格或者两种不同现象。吴韵是一个倾向于空间性的表述,而汉风则在包容了空间性之后,更富于时间性的内涵。第三点,汉文化与优秀文化不是相重的概念。汉文化的属性源于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有精华亦有糟粕。庸俗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现象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汉文化就是在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而优秀文化所具备的则是优秀价值观的内在品质,它对糟粕文化是完全排斥的。毫无疑问,汉风所代表的文化应在优秀文化之列。
           就地域而言,徐州属于苏鲁豫皖交界,以其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文化现象基本类同。南则接近吴越文化,北则相连齐鲁文化,西是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的地方,东去则是与海洋文化相接的滨海城市连云港。由于长江、淮河流域自古都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构成江苏南北不同的文化风格,无法形成苏文化的整体概念,因而徐州的文化具有独立性。徐州的文化属于汉文化,但与其他地区的汉文化相比,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近年来有人作了归纳,认为徐州文化有三大显著特点:即以饮食养生为主要内容的彭祖文化,以大汉精神和汉代遗存为主体要素的两汉文化,以淮海战役为显著标志的战争文化。笔者认为,彭祖虽然是徐州的老祖宗,但养生文化早已不是徐州的专利,况现在的徐州人性格似乎与养生的概念相差甚远。战争文化全国比比皆是,也不能算作徐州的特色。唯独这两汉文化,徐州是可以拿出来吹一吹的。但是,两汉文化徐州既不能独享其名,也不能尽得其要。追根溯源,徐州的两汉文化还是起于刘邦。刘邦是两汉历史和文化之源,也是徐州起承两汉文化的根基。因此说,徐州的汉文化特色从根本上讲乃是刘邦文化。刘邦文化对于徐州来说是形象、是资源、更是精神。徐州文化要想出人头地,刘邦文化是不二的选择。这舞动汉风就是舞动大汉精神、舞动刘邦文化,就是要在汉文化的天地里作一个高屋建瓴的盛举。舞动汉风,其实是在承担一种民族的文化责任。
           刘邦是徐州这片土地的优秀儿女,他是徐州和丰沛两县共同的骄傲。丰沛两县自古一家,是不分彼此的帝王厚土。说徐州是刘邦故里,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沛县、丰县长期属于徐州管辖,刘邦出生和生活的地方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说丰县是刘邦故里,因为刘邦祖父的坟墓就在现在的丰县境内,刘邦的父母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根据民间传说,刘邦降生当天就遭到官兵追杀,父母带着他逃出丰邑,在沛县城西北20里的地方隐藏定居,就是现在沛县安国镇的刘邦店村,刘邦因此有“丰生沛养”之说。说沛县是刘邦故里,更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其一,沛县建县于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分其地,楚得沛地以为县,说明当时的沛县属于楚国。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比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早35年,《史记》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这里的沛和丰是县和邑的隶属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秦朝末年,沛县史志和丰县史志对此记载是一致的。说明刘邦当年出生的地方属于沛县。丰县的建县时间为西汉建立之后。西汉立,丰升置县,隶沛郡。这时候刘邦已由当初的沛公成为大汉的皇帝。其二,史料记载,刘邦自幼生活在沛县,后在沛县为吏,继而称沛公,率沛中三千子弟揭竿起义,还乡时在沛县县城逗留十余日然后北上祭孔,并有感慨:“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遂封沛县为汤沐邑,世代免除税赋。汉代之后的人们都把沛县作为追踪汉源、凭吊刘邦的主要目的地,特别是歌凤台的存在,使的达官和文人趋之若鹜,大量的诗词文章都是针对沛县而作。所以历史资料和权威的工具书籍皆定义了刘邦是沛县人的概念,现在的沛县人更是毫不怀疑刘邦就是自己的老乡,因此在舞动汉风和传承刘邦文化上表现了特别积极主动的姿态。
           尽管沛县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但却以不同凡响的文脉、水脉和人脉享誉四面八方。沛县的文脉缘于历史的深厚底蕴,尤其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千古绝唱《大风歌》的诞生地,自古被冠上了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名,亦被史家认为是汉文化概念的发祥之地。这个地方的一砖一瓦、这里人们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地都打上了“汉”的烙印。就水脉而言,沛县紧靠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微山湖原属沛县管辖,现在的微山县当时是沛县的一个区,解放时称为第七区。1953年国务院以沛县七区为基础成立微山县,归属山东省,管理微山湖大部分面积。但沛县仍然拥有60多公里的湖岸线和400多平方公里的湖区面积。就人脉而言,沛县人具有好客、尚武、豪饮、仗义的淳朴秉性,是秉承大汉精神比较坚定的群体,对外诚信度高,对内凝聚力强,改革开放人气旺。过去沛县经济社会发展与苏北大部分地区一样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沛县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年全面达小康,成为苏北前三强,居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第77位,并且是全国首批文明县城、全国首批武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沛县人总结这一阶段的奋斗经历,首先提到的是精气神的提升。是大汉精神使这片土地激情燃烧,干部群众有雄心焕发,形成了满怀豪情干事业的生动局面。笔者曾为中国沛县第八届刘邦文化节大型文艺节目创作了一首主题歌曲,真情讴歌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时代风貌:我听见英雄的足音回响在这片土地,我看见大风的激情燃烧着这片土地,微山湖边、大沙河畔有你飞扬的神采,泗水亭前、歌风台上留下壮怀的故事。  我听见前进的号角回响在这片土地,我看见和谐的阳光温暖着这片土地,十里煤海、万重稻菽有你收获的喜悦,千秋事业、百万儿女传递奋发的消息。  哦,这片土地,帝王之乡,龙飞千古,朝气蓬勃,一派生机。我们高歌大风走向未来,用汗水播种希望,用豪情书写胜利。沛县文学创作团在其创办的《歌风台》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沛县历史文化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品。现任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先生亦有数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刘邦文化与沛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甚是精辟。
           2008年,沛县文化人在现有《沛县志》的基础上,综合各方资料,整理出版了《汉皇故里》一书。2010年,沛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又组织编辑出版《沛县历史文化丛书》,对沛县的历史和刘邦其人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论证和阐述。这些资料被县内外的有关人士频繁引用,备受文史专家的赞许,亦令沛县人倍感骄傲和自豪。这里引用几段现成的文字。
           沛县因古有沛泽而得名。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建县,迄今已有2500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沛县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古泗水流经沛县长达百里。上古唐陶时代,高士许由为拒绝尧帝的禅让曾来此隐居。据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记载,许由来到沛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食其力,悠然自得,将沛地视为第二故乡。
           眷顾沛县的文化名人还有道家始祖老子。据《庄子》等书记载,公元前500年前后,老子在沛泽隐居悟道长达10年之久。老子畔水而居,因此感悟了“上善若水”的玄机,发现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奥秘。
           儒家始祖孔子在51岁那年,从鲁国南下沛泽,向老子问道,一同探讨天地人生的大课题。此后孟子、庄子、墨子、杨子,以及再后一点荀子、韩非子等文化巨子也来往于沛地讲学、交流,乃至辩难、探讨。所有这些,影响形成了沛人爱学习、爱探讨,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勇猛果断,敢于担当的性格。
           由于古泗水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使沛县成为荆楚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地理的优越,交通的便利,文化的繁荣,为后来养育出一个强盛王朝的开国皇帝和众多文臣武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中国人自古相信龙脉之说,诞生龙的地方一定是一片厚土。两千多年来,沛县一直为英雄豪杰所向往,为文人学士所聚焦,主要原因还是它诞生了一个扭转乾坤的杰出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一户平民家庭,兄弟排行老三,青少年时居住在现在的沛县安国镇的刘邦店村,全家以种地为生。
           秦统一中国,沛县改属泗水郡。人近中年的刘邦“试为吏”,被任命为沛县泗水亭亭长。秦朝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是最基层的一个小官吏,负责社会治安,接待过往行旅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病死途中,朝廷加紧赶造始皇陵工程。刘邦受县衙派遣,带领役徒到骊山给秦始皇修建陵墓,路上不断有人逃亡,刘邦感到前途险恶,索性解放役徒,带着一部分人躲进芒砀山中,相传夜遇白蛇挡道,挥剑斩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芒砀山“斩蛇起义”,被视为刘邦仗义反秦的重要标志。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沛县县衙主吏萧何派人从芒砀山接回刘邦,杀县令、举义旗,拥立刘邦为沛公。公元前209年,刘邦正式宣布起义。此后,刘邦三年灭秦,四年翦楚,在54岁的那年,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叛淮南王英布,班师凯旋路过沛县,置酒沛宫,欢宴父老。《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十馀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刘邦以为自己是从沛县起兵走上帝王之路,倍感沛县养育之恩,遂封沛县为汤沐邑,世世代代免除民众的赋税。刘邦回都后,于公元前195年四月,病逝于长乐宫,享年61岁,死后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史称汉高祖。
           从历史的角度讲,沛县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就是哺育了一个缔造大汉王朝和成就汉文化、汉民族的伟大人物刘邦以及他的沛县功臣集团。而正是这个伟大人物和他的功臣集团奠定了大汉精神和刘邦文化的坚实基础。
     

    二、解读汉风的发轫者

           毫无疑问,天下汉风的发轫者就是刘邦。
           刘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成为帝王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成为后人经久不衰的研究话题。那么刘邦到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有人说他留下了一座江山,有人说他留下了一个民族,有人说他留下了一段历史。这些都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江山自古存在,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一去不返。而刘邦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乃是精神遗产,就是那个被历代英雄崇拜的大汉精神,被历代文人歌咏的刘邦文化,就是我们今天要舞动的汉风。
           沛县是刘邦文化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大汉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刘邦的成功影响了沛县历史文化的形成,是沛县历史和文化闪光的一页。正确评价刘邦和他的历史贡献,是沛县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沛县近年来围绕刘邦作了大量研究。在沛县建设的世界刘氏总会会馆里,有一个展室《汉皇刘邦》,从布衣刘邦、豪情刘邦、智慧刘邦、仁义刘邦、帝王刘邦、神话刘邦六个方面对刘邦作了介绍。沛县人崇拜英雄更崇拜刘邦,倘有贬诋刘邦者,沛县人即以目光怒视之,以语言痛詈之,以耳光等待之。1998年沛县第二届刘邦文化节,有位以发言人著称的名人在主席台上信口非刘,沛县人遂以坏人对待之,耿耿至今。笔者亦是崇刘一派,曾作歌词一首称颂刘邦:两千年岁月峥嵘,一万里江山纵横。楚河汉界,遥听龙吟虎啸;天地之间,当歌一代英雄。芒砀山下,那斩蛇的长剑,把一个汉字,刻在历史天空!大丈夫,当如斯,威加海内,壮志如虹。大风起兮,大风起兮,写一卷潇洒人生。  非帝王将相有种,是时势造就英雄。泗水亭边,莫道热血难酬;古沛城头,且听激扬大风。歌风台上,那高擎的酒觞;把一腔感慨,举上高高天空。大丈夫,照后人,不老的精神,不变的豪情。大风起兮,大风起兮,写万卷精彩人生。与沛县人交流,人人都能讲一段刘邦的故事。在他们看来,刘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称道:
           第一,英雄秉性。这是读史得来的结论。所谓英雄,用一个字解释就是“敢”,用两个字就是“有种”,用多个字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到目前为止,记录刘邦最有说服力的仍然是《史记》。相比较其他史籍,它是第一手资料。后人一直认为,由于司马迁受到过汉武帝的腐刑,对刘氏先皇的评价不会有刻意美化的成分。《史记.高祖本纪》用大事记的方式记述了刘邦的生活和奋斗历程。用心去读可以看到,刘邦的一生处处体现一个“敢”字。即使面对鸿门宴的四面杀机,他也仍能按照套路出牌,视生死如棋奕,并非平常人所能做到。在历经四年的楚汉角逐中,他屡败屡战而不气馁,一战决胜而得一统江山,堪称以卵破石。奇迹面前更见英雄本色。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那无畏与天地之间的胆略,纵横于群雄之中的气魄。这就是大汉精神的源头,这就是我们景仰的大汉之魂。
           第二,大丈夫气概。什么人可以称得上大丈夫。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任何时候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中国历史英雄辈出,能称为大丈夫者亦不在少数,但能与刘邦相提并论者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大丈夫需要三个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敢作敢当,大情大义。这些,刘邦具备了。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描述: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几句话说明,刘邦是一个有大度有大志的男人。“及壮,试为吏”是很关键的一句话,说明了刘邦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才知道历史上关于刘邦不学无术的传说是不可靠的。刘邦小时候不肯种地,却喜欢读书练武。他曾在当时的马公书院念书,后又远赴大梁求学于大儒张耳。否则他是没有机会“试为吏”的。除此之外,如果刘邦真像某些观点所说的属于“问题青年”,在“试为吏”时,政审恐怕也是难以过关的。在秦始皇出行的仪仗面前,刘邦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句话,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大丈夫志向。
           第三,仁厚品质。除却刘邦在沛县的人气不说,就其反秦剪楚的几个重要节点上,便有很多刘邦仁爱宽厚例子。比如,刘邦起义的起点就是释放役徒。他是冒着自己被杀头的危险,放走了那些可怜的民工,然后成了被官府追杀的亡命之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舍己救人。在西略关中的过程中,刘邦几乎没有动用武力就进入了咸阳。他的办法就是以诚爱之心招降纳叛。项梁死后,楚军就分兵击秦的问题曾经反复商议。《史记》记述了当时的情况: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强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强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说明刘邦的仁厚在当时起义军中是公认的。刘邦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曾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进入咸阳后,刘邦又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地的百姓非常高兴,争献牛羊酒食犒劳军士。之后,刘邦被项羽赶到汉中,只几个月的时间,汉中人民就对刘邦爱戴有加,不舍得让他离开。刘邦就是靠这种仁厚品格,赢得了人心,也赢得了天下。
           第四,海纳胸怀。刘邦最大的聪明就是感到自己的聪明还很不够,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一个人的智慧不如一群人的智慧。刘邦称帝后,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这话一语中的,至为精辟,足以说明他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超凡的用人智慧。
           第五,达观境界。达观,从词义上说,就是心胸开朗,见解通达。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不拘小节、不算小账。刘邦把这种境界留给了历史。他不在意生活小形象,却在意政治大气象。他不看重家业生产,却看重整个天下。在对待刘邦的历史评价上,确实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无论持哪种,都有其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知识能力的因素在发挥作用。持否定态度者,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刘邦出身布衣,对他当皇帝有一些心里不平衡的成分。受名不正言不顺的影响,有人总能节外生枝的找些贬义的东西出来,作一番辱弄揶揄的戏说,这也不足为怪。对于刘邦的宽大气象,历史终究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用心人自可看得明白。明末清初的爱国志士闫尔梅有首关于刘邦的诗:淮南振旅过香城,衣绣云何肯夜行。驱策群雄三杰冠,摧摐大敌五年平。直开关内星辰气,不讳山东酒色名。谩骂亦看何等客,腐儒原自使人轻。就是对持有偏见者的直接批评。
           第六,史学偶像。毛泽东在读《史记》时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在1967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他又指出: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在此之前,关于刘邦这个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历代都有。有文字记载直接评价刘邦的名人亦有数百之众,绝大多数都是把刘邦作为历史偶像人物而崇拜有加。最早的当数项羽的谋士范增,他是最讨厌刘邦的。他一直认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但沛公进入咸阳后,他却发现: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呈五彩,此天子气也。至于天象,那是古代的迷信,不可当真。但这段话说明,范增确实从刘邦身上看到了不凡的气象。后世的如班固、曹操、司马炎、杨坚、李白、杜甫、欧阳修等历史名人都有言论遗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作出结论:刘邦是个胜任的起义领袖,他比陈胜、吴广、项羽更多的代表农民阶级的政治要求,因而得到农民的支持,终于击败了强大的项羽军,成为最后的成功者。至于像元代睢景臣的《高祖还乡》,世人只能视作非主流文字,或者列为戏说文化的范畴。
           历史留给了我们很多疑惑。刘邦作为亭长,大小也有点实际权力,为何常常穷到在小酒馆里贳酒欠债。武负、王媪都是小本生意,为何愿意任其赊欠,事后又都自行销掉欠单。刘邦当时是沛县最小的官吏,且廷中吏无不狎侮,甚至有人说他属于市井无赖,为何当时素质很高的萧何等一批优秀人物,却特别推崇并终身追随他。既然刘邦好酒及色,眼光极高的吕太公为何偏要认准让他做女婿。刘邦在遭受追杀的危急时刻曾将子女推下车去,在项羽以烹杀其父相威胁时居然要与项羽分一杯羹,由此都说刘邦弃子舍父不讲血性,为何其父其子均能安然无恙。刘邦一生中还有许多叫人忒费思量的行为和现象。这些常人不以为然的行为偏偏出现了最好的结果,这与他的个人魅力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刘邦被赶往汉中时只有几千人,为何几个月出来就有了几万人。是什么因素使刘邦毅然出关再与项羽决战。项刘势力强弱悬殊如有天壤,刘邦多次兵尽粮绝,为什么刘邦还能集结兵力卷土重来,是什么因素让那些将士选择了刘邦,冒死与强楚对抗,以至于强势的项羽最后失败了,弱势的刘邦最后胜利了。答案还须从历史里去找。这些非常的现象能否折射出一代帝王的非凡之处呢?
    人无完人。刘邦既然能从一个布衣崛起,成为自古以来第一个从乡间拼杀出来的开国君主,其中就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特别是作为汉族人,在评价我们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问问我们的民族称谓是从哪里来的。
           汉刘邦是上天对沛县这片土地的特别恩赐。刘邦的诞生,不仅使沛县成为帝王之乡,而且使这片土地更深的烙上了大汉文化的印痕。因此,沛县在地方文化发展中毫不犹豫地打出了刘邦文化这张王牌。
           刘邦文化突出表现在一个“大”字上。除了汉文化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与众不同的构成因素。其一是刘邦本人所具有的敢于作为、敢于担当的大气度、大胸怀;其二是刘邦以及他的功臣集团在灭秦剪楚过程中所表现的永不气馁、永不言败的大魄力、大胆略;其三是刘邦在建汉以后政策措施上所表现的体恤民生、怀柔四海的大策略、大智慧。其四是刘邦在回归故里高唱大风时所体现的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大情义、大境界。这四个方面形成了刘邦文化的宏大气象,构成了汉文化的新内涵。汉时除刘邦外,沛县还出现了众多的重要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先后将家乡文化融入京都,推向全国,进入汉文化的洪流,为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把刘邦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16个字:大形大气、大勇大智、大作大为、大情大义。
           社会上曾经一度有人质疑刘邦文化,认为刘邦乃是一介布衣并无文化,怎么会有刘邦文化的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至少犯了两点错误:一是历史错误,不知道大汉精神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布衣也有读过书的;二是概念错误,没有弄懂文化的属性,没有弄清文化的定义。有的为了否定刘邦文化,不惜搜肠刮肚写文章去贬低自己的祖先。倒是让读者很犯琢磨:到底是谁没有文化。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专家,没有哪个人能绕过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其实《大风歌》是我们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文化,一辈子都用不完的精神。
      

    三、迎风走近大汉之源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龙就成了帝王的专用名词,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从秦始皇到清朝的宣统皇帝,大龙小龙也有上百个,汉高祖刘邦应当算作一条超级大龙。由此沛县就成了龙的故土。历史造就了这片土地,也为这片土地留下来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随着汉文化研究的风生水起,这片土地上演绎的文化气象越来越为世人瞩目,“大汉之源”已成为来访者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记。汉风之中,沛县人在不断发掘和打造着本土鲜明的历史文化形象。下面几段文字就是沛县的文史专家们共同研究的结果。
           众多汉初英杰为沛县打上了帝王之乡的深深烙印。两汉四百年间,沛县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尤其汉初的王侯将相,一大批都是从沛县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分别有:一帝十二王。为巩固刘氏天下,刘邦分封了自己12个兄弟子侄为诸侯王:刘邦之兄代王刘喜,其弟楚元王刘交,堂兄荆王刘贾,其子齐悼惠王刘肥、淮南厉王刘长、赵隐王刘如意、代王刘恒(后为帝)、赵共王刘恢、赵幽王刘友,燕灵王刘建,其侄吴王刘濞,族弟燕敬王刘泽。三十侯。他们是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汝阴侯夏侯婴,安国侯王陵,汾阴侯周昌,鲁侯奚涓,广严侯召欧,成侯董渫,广阿侯任敖,蒯成侯周绁,安平侯鄂千秋,都昌侯朱珍,武强侯严不职,魏其侯周定,堂阳侯孙赤,下相侯冷耳,戴侯秘彭祖,中牟侯单父圣,乐平侯卫毋择,棘阳侯杜得臣,颖阴侯灌婴,什方侯雍齿,故城侯尹恢,昌武侯单宁,高苑侯丙倩,辟阳侯审食其,高景侯周苛,营陵侯刘泽。如果算上原属丰邑的封侯者6人、留县封侯者3人,共39人,占到刘邦封侯人数的27%。九大开国元勋。刘邦从受封功臣中又选出18名佼佼者作为开国元勋,并按功绩排了名次。18人中沛人占9名,如果再加上原属丰邑的2人,则为11名。9人是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奚涓、夏侯婴、灌婴、王陵、周昌。六位丞相。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灌婴在汉初都官至丞相,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
           丰富的文化古迹印证了沛县龙飞之地的光荣身世。沛县现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文物存品上千件。每一处古迹,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每一件文物,都衬托着沛县的文化历史底蕴。刘邦起事前任职亭长的泗水亭,衣锦还乡时的歌风台,吕布为刘备解危的辕门射戟台,依然可以让人联想到两千多年前的风云硝烟。特别是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更能让你领略汉文化的雄浑大气和苍茫高古的气息。沛县志记载,沛有泗水亭,亭内有高祖碑,班固为文。1983年沛县人民政府又重新建亭立碑,在现沛县泗水亭公园内。有文字记载的沛县的景点还有沛庭、飞云桥、张太常墓、西林草堂、豫州牧廨、南漕钜镇、北饷通津等。在乡镇还有刘邦店、五里三诸侯故居、留城遗址、湖陵城遗址等。所有这些,又为沛县的两汉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资的依据。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这样说:“像沛县这样的城市,荟萃两汉文化如此丰盛的内容,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珍贵的翰墨诗文奠定了沛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资本。翻检古籍,吟咏沛县以及沛籍帝王将相的名家诗作竟达数千首之多。第八届刘邦文化节期间,沛县出版了《沛县历史文化丛书》,其中一卷就是《纪沛诗文》。这里面收录的珍品不乏名家大作,为我们研究汉文化提供了大量资源。从南北朝开始,沛县成了文人造访的热土。其中庾信是南北朝著名的政坛人物,又是诗坛名家,其《置酒沛宫赞》诗意义非同寻常。汉高祖刘邦《大风歌》被汉魏史家称颂后、复被文人赞美即是从庾信开始。到了唐代,几乎所有的大文豪来沛做客,总是从历史的高度称道沛县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赞颂汉高祖及其功臣集团是一个英雄的群体。王珪、刘长卿、皇甫冉、鲍溶、胡曾、林宽等著名诗人,不远千里来沛凭吊,留下了千古名句。蔑视权贵的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有诗词赞颂刘邦以及沛人子弟的气概与功业。李白在诗中称道:“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宋代既是政治家又文学家的王安石、苏东坡以及大词人辛弃疾对刘邦无不推崇备至。宋末宰相文天祥以亡国之躯路经沛县,触景生情,慨然赋诗:“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我来千载下,吊古泪如潸”。元代推崇汉高祖又胜于前朝,于官方重修高祖原庙和歌风台、摹刻歌风碑的同时,来沛名人亦呈大增之势。韩性的“高台石碑字盈尺,神呵鬼护蛟龙石。四海铜雀叹凄凉,坠瓦无声落花碧”,是说建汉伟业是历代英雄都无法比拟的。傅若金的“时逢沛父老,能说汉君王”的诗句,则最能表现沛人对历史的追念的深厚情结。明代宰相杨士奇、李东阳,文学大家沈梦麟、李时勉、王洪、祝枝山、文徵明、陶望龄、唐顺之、归有光等来抚今追昔,唱出了激扬的颂汉咏沛之歌。沛县博物馆现存的唐伯虎的《沛台实景图》,依然可见高台崔嵬,古木参差,风云际会之气象。沛中邑,泗水亭,殷亳都,周镐京。汉之有沛,正如殷有亳都,周有镐京。古人已明确地把沛县说成是大汉朝之源、大汉业之基。
           在沛县世界刘氏总会会馆的《大风歌》书艺馆,悬挂的第一幅作品乃是毛泽东的墨迹拓片。这幅作品最早刊印于新华书店发行的《毛泽东手书选集》,是毛泽东书写送给他的女儿李讷的。沛县汉文化研究专家刘洪志先生发现后即复印送到沛县博物馆,成为汉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据载,毛泽东来到徐州时曾向徐州的官员提出想到沛县看看歌风台,看看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唱《大风歌》的地方,后因当时道路不好,也或许是徐州的领导考虑到主席的安全,没能如愿。1995年,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来了,那时的歌风台还在县文化馆内。李纳说,她这次来沛县,就是为了圆其父亲生前想来沛县的心愿。
           不懈的坚守和传承使沛县进入了刘邦文化的崭新时代。在过去十几年里,沛县人把汉文化中的豪情、包容、大气、进取的成分张扬得愈发充分。沛县人认为,如果把汉文化比作一座大山,这刘邦文化就是大山之上令人仰止的高峰。为此,沛县作了三个层面的工作,使刘邦文化的优秀品质得到科学传承。一是用心坚守,把刘邦文化作为永远的文化。沛县人对待刘邦文化如同对待自己的姓氏,在内心深处保留着那份真诚,他们追求刘邦文化的个性品质,要用刘邦文化创造干大事、成大业的精神本钱。二是放手张扬,让刘邦文化成为全中国的文化。沛县人主张好钱花在刀刃上,为刘邦文化造势宣传从来不小气,他们要以各种有效手段张扬刘邦文化,强化刘邦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力。三是刻意创新,使刘邦文化成为活着的文化。沛县人不仅注重刘邦文化的传承,而且注重围绕刘邦作文章,以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的成果,充实打造刘邦文化新内涵,使之具有常读常新的优秀品质。以汉文化为根脉,以大汉精神为追求,以刘邦文化为旗帜,是沛县地方文化显著而鲜明的特色。
            近年来,大批的汉文化研究者先后来到沛县考察,世界各地的刘氏后人纷纷前来寻根祭祖,沛县的汉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
     

    四、汉风舞动的点睛之笔
            沛县刘邦文化节始于1996年。从历史背景和活动的构成分析,它应当算作舞动汉风的领唱之作。如同早春梅花,透射了沛县全民文化意识的觉醒,属于沛县领导层对文化工作的行为创造,也是地方文化对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沛县刘邦文化节在节庆活动方面也属原创版,与孔子文化节一样,它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盛世现象。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更在于它重新唤醒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强化了一方群体的精神追求,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征程。沛县人要通过播种文化来收获文化,最后达到文化强县的目的。

           1996年5月18日,首届刘邦文化节开幕式在新建的沛县汉文化广场上举行。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瑞英清晰明亮的解说和沛县县委书记肖俊宣布开幕的洪亮声音,揭开了沛县刘邦文化主题活动的序幕。随着一届届刘邦文化节的举办,刘邦文化、汉文化、龙文化在人们心中焕然新生。沛县人爱上了这个活动,自觉融入这个活动,使节会成为盛会。每届节会之后,人们都又期盼着新一届刘邦文化节的到来。沛县人在刘邦文化节里找到了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找到令他们奋斗和进取的精神力量。他们喜欢刘邦文化节,除了弘扬地方文化的因素之外,更有许多令他们兴奋的现实因素。领导者喜欢它,因为它为领导者提供了塑造形象的平台;文化人喜欢它,因为它为文化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老百姓喜欢它,因为它为老百姓带来了节日的喜庆;生意人喜欢它,因为它为生意人带来了新的商机。每届刘邦文化节都是对消费需求的巨大拉动,就连小商小贩也实实在在找到了当老板的感觉,扬眉吐气好几天。而更让外来人惊叹的,则是沛县城乡面貌年年都有的新变化。所以不论哪一届领导班子都没有勇气把它停下来,而是在它身上找到了大展宏图的信心和动力。
            随着全国各地节庆活动的频繁出现和活动次数的增加,刘邦文化节也不断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考验。突出特色、增加内涵、提升品位,成为每一届组委办的重要课题。尤其是随着中央对地方办节活动的政策限制,媒体关注增强,政府投入弱化,市场运作也逐步摆上重要位置。同时随着有关人员经验日益丰富,社会参与的自觉性日益提高,也为办节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因此近几届刘邦文化节特别强调经济和社会效果,在调整活动内容、打造文化产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第八届刘邦文化节实行开门办节,联动其他与刘邦文化紧密相连的三省五个县市区,举办刘邦文化万里行。突出了汉文化的鲜明主题和龙城水乡的个性特色,发挥了舞动汉风的点睛作用。
           总结刘邦文化节的经验,有几个关键环节是不能忽视的。第一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这是办节的核心要素。这个工作班子不仅要善于指挥、善于协调,还要善于策划、善于落实。通常是地方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但是主要领导只起到方向作用,并不干涉具体工作。英明的领导总是靠部属的智慧和行动去实现目标。目前许多地方都有办节的常设机构,大体上是叫做节庆办。沛县因为两年才举办一次大的活动,因此没有常设机构,而是在办节前几个月才抽调部分同志,在名义性的组委会之下设立某届刘邦文化节筹备办公室和若干活动小组集中办公,活动结束即行解散。因而组委办主任和工作人员亦不固定。这种方法,使人财物得到了大量节约,也使干部在执行操作过程中得到轮流锻炼。更重要的是使节庆活动容易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实现创新和提高。为了保证节庆活动的衔接和保持同外界的交流,县委宣传部指导成立了民间组织“沛县节会文化研究会”,在不增加政府任何负担的前提下,开展正常的节庆文化研究和服务工作,对推进节庆活动市场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是必须有一个扎实可行的筹备方案。这是办好文化节的基础。如同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节庆活动也必须方案在先。筹备方案是办节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思路和步骤问题的执行蓝本。除了内容和节点进度,这个蓝本的核心问题是分兵作战,形成节会活动的战线系统。不论活动规模多大,涉及多少问题,有了这个蓝本,就可以做到纲举目张。第三是寻找一个有能有信的合作伙伴。举办一次好的活动,其标志是要有一批亮点和精彩内容,否则群众是不会答应的。特别是群众关心的大型演出和表演,这是节庆活动的兴奋点,也是群众评价办节质量的直接要素,必须借助外力。因此,每届活动最让组委办头痛的莫过于合作伙伴的确定。其实寻找伙伴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太多的伙伴都来找你,让你在浑水里摸不着石头。应当说沛县历届刘邦文化节活动的成功,与合作伙伴的倾力做事是分不开的,但小的意外也时有出现。第七届刘邦文化节就有过意外的情况:沛县是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武术精神亦是刘邦文化的精华部分,因此几乎每届刘邦文化节都有武术的内容。这次有中间媒介反复向我们推荐撮合,与一家卫视的武术栏目联合,在沛县举办活动。这是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卫视栏目,只是把他们计划内的节目现场放在沛县,因此费用不高。签订合同后,沛县即支付了全部费用,栏目组亦按时到达现场,组委办的同志都在心中勾画了那个预期的精彩场面。然而令我们出乎意料的是,那个栏目组的人员,全然不顾合同约束,在预定时间并不开场,而是旁若无人地就地磨洋工,无论现场指挥人员如何沟通,对方只是不理睬、不表演、也不说明,所有指挥系统在他们那里完全失灵。事后才知道他们在进场时与保安人员发生争执,是在“拿堂”闹情绪。当时有位在场的刚退下来的那个卫视所在省的省级领导想给栏目组负责人沟通,也被拒绝。一直让场上的领导和观众等了40多分钟,他们才不慌不忙的开始比赛。此时真是豆腐掉进锅灰里,吹亦吹不得、打亦打不得,因为所有冲突除了破坏活动计划,还会成为新闻爆料,那些职业道德之类的话题就无须再提了。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第四是必须有一个形象优美的背景平台。这里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全县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包括城乡的文明程度和群众的精神面貌。硬环境是指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美好的城乡面貌是节庆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客观的说,每一届刘邦文化节,对沛县的城乡建设都是一次重大推动。伴随着刘邦文化节的举办,沛县城乡面貌也迈日新月异,内涵和品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对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被领导和专家定位为“龙城水乡”,被国家首批命名为全国园林县城,被中央文明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城。第五是必须有一台特色鲜明的文艺节目。这台节目要能够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内涵,既是活动看点,又是文化成果,需要进行精心策划和打造。笔者固执的认为,在节庆活动花大钱、请大腕、做大拼盘搞文艺演出,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节庆活动对于打造地方文化产品是一个机遇,作为文化管理者和文化工作者,要做有心人,要利用这个机遇更好的挖掘地方资源,打造文化精品,为地方文化发展积累更多的产品和业绩。这就需要一批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进取心的地方文化精英作保证。沛县过去八届刘邦文化节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产品,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资的,数十件作品在国家和省市评比中获奖。为此,县委县政府对一大批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以致提拔重用,还对十多位老文化工作者授予特殊贡献奖和德艺双馨称号,这在沛县历史上并不多见。沛县的文化工作者认为,刘邦文化节为文化人干事创业营造了一个好环境,创造了一个新时代。第六是必须有一个性价比多快好省的宣传计划。如何发挥好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的作用,使之最快、最大的产生正面效应,并在最大程度上消除负面影响,是所有地方领导者必须用心思考的问题。过去十几年,沛县刘邦文化节在全国的传播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对沛县群众的精神渗透作用也越来越强,这与媒体的造势宣传和推介作用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其它段落还将涉及,这里不作赘述。
           2009年11月7日至9日,第五届中国节庆产业节年会暨2009中国节庆产业颁奖盛典在杭州举行。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举办的一次具有历史的意义的节庆产业年会。由亚太节事联盟、亚洲财富论坛、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用举办者的话说,这是对中国节庆产业60年来的一次大梳理、大整合。沛县的刘邦文化节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等在这次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无论这块牌子有多大分量,至少说明了刘邦文化节已经得到了应有的社会重视。
        

    五、满载汉风的文化之旅

           2010年3月28日至4月2日,近百名由联办城市领导、汉学专家、主流媒体记者、书法家、演职人员等组成的团队,历经6天,跨越四省六县市区,行程近万里,边走边解读,边走边报道,边走边演出,边走边交流,一路生动演绎、传播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完成了一次“文化行走”的新超越。被专家和传媒誉为“一次传播文化的文明之旅,一次区域合作的联谊之旅,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最终达到了加强文化交流,扩大城市宣传效应,增进区域友谊合作,实现互惠多赢的目的。
           这个被称作“刘邦文化万里行”的活动,是沛县实行开门办节,把刘邦文化推向全国的一项创新举措。其目的是利用刘邦文化资源,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增进区域友谊合作,促进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的发展。
           这项活动选择了与刘邦一生有重大影响的沛县以及河南省永城市、荥阳市,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汉中市汉台区,山东省定陶县等六个县市区联合举办。这是对刘邦建立大业具有决定意义的6个节点。沛县是刘邦的老家自不必说。刘邦在河南永城斩蛇起义、释放役徒,之后活动于芒砀一带。河南荥阳是楚汉战争长期相持之地,后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刘邦入关后在陕西咸阳约法三章,其长陵也建在了这里。陕西汉中市是刘邦做汉中王建都的地方,他在此发展生产,积蓄力量,为翦楚做好了准备。山东定陶则是刘邦登基之地,也是戚夫人的娘家。在这六处地方,每处都是赫赫有名的历史故地,恰似一个汉氏宗亲文化的经典游走线路图,亦是汉氏文化中兴的重要转折之地。
           除了隆重热烈的启动和欢迎仪式,专家发言、领导讲话,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六项:一是主办城市与联办城市互赠文化礼品;二是刘邦文化万里行万人签名;三是观看专题文艺演出;四是沛县书法家与联谊城市书法家现场交流;五是参观当地刘邦文化古迹;六是两地汉文化研究专家现场讲解刘邦故事、解读刘邦文化。
            行前,沛县专门为活动创作排练了特别节目《千古大风万里情》。刘邦一生充满了传奇,也为文艺工作者留下了源源不断的创作话题。这台节目既有大气磅礴的歌舞《大汉刘邦》、根据刘邦原词创作的男声独唱《大风歌》、将诗朗诵与剑术表演相结合的《剑魂》,还有根据刘邦与樊哙故事编写的快板书《鼋汁狗肉美名扬》、将汉字书法表演与舞蹈相结合的《汉韵》等。整台节目最后以充满深情的歌舞《这片土地》达到高潮。在一个多小时的节目里,虽然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华丽的舞美灯光,却深深吸引了现场数千名老百姓的目光,赢得了他们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在山东定陶,当地电视台还现场直播了整台节目。《千古大风万里情》的演员全部是沛县各单位临时抽调的工作人员,所有的节目也都是当地人自编自演的原创内容,以其朴实无华的表现形式让刘邦文化走进人民大众。
           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比我们预期的乐观,这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又在事物的情理之中。从我们前期沟通和活动过程来看,各地对刘邦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也证实了刘邦文化是受人尊崇的文化,证实了沛县传承和弘扬刘邦文化是正确的。永城建设了汉兴广场。永城人认为,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是刘邦创建帝业的开端,因而自称为“汉兴之地”,其打造刘邦文化势头,不愿落于沛县之后。在汉中的古汉台和拜将台公园,我们目睹了那里的汉文化氛围和刘邦留下的古迹。汉中人民对刘邦崇拜有加。他们不仅认为汉水、汉中与汉文化有着渊源关系,而且认为刘邦为汉中带来了福祉。据载,刘邦当年离开汉中时,人民群众沿途十里自发为其送行,洒泪当途,甚为留恋。说明了汉中人民对刘邦的感情。至今汉中人民依然十分敬仰刘邦,对刘邦和汉文化的遗迹保存堪称全国最好之一,方言口语也与沛县极为接近。咸阳因为是多代帝王之都,周朝、秦朝皇帝的墓地也都在这里,刘邦的地位就有些平淡。但五陵原扎堆埋着汉朝的五位皇帝,刘邦的长陵在这里得到重点保护,说明汉刘天下在这里还是很有分量的。定陶的人们对刘邦可以说有爱也有恨。爱的是刘邦作为定陶的女婿,寄托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爱戚姬,也爱这片土地。剪除项羽后千里迢迢绕道这里举行登基大典,为定陶留下了万古不变的殊荣。恨的是,刘邦没有妥善安排好戚姬的后路,却埋下祸患,导致戚姬遭到吕后的残害。与以上几家不同的是荥阳。一个鸿沟让荥阳人民深受楚汉之争之害。刘邦与项羽的争持偏偏选择荥阳作为根据地,惹得项羽三番五次地进城屠戮。荥阳人认为,若不是刘邦赖在这里,荥阳人民就不会作出那么多的牺牲,因此很有怨言。荥阳有个象棋广场,里面有一组楚汉对垒的雕塑,刘邦和项羽都是纠纠之气,看上去对二者并无偏颇。但从荥阳人的口中,可以感觉到,荥阳人不喜欢刘邦,但却自豪于鸿沟这个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古迹。
           这次活动涉及的六个县市区,无一例外地都在坚守着汉文化主题,都在坚守着刘邦文化的精神,无一例外的都把汉文化和刘邦文化的遗存作为本地历史文化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实汉文化和刘邦文化早就把大家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因此六家单位都对这次活动予以了高度重视,表示了极大的热诚,作了充分的努力,而且都专门准备了带有刘邦符号、意义深远的文化礼品,为这次活动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笔者认为,这些礼品比那些遗存遗产更具意义。说明刘邦文化已经成为这些地方共同的理念,大家在精神层面早就联在一起了。
    永城市的文化赠品是“汉兴源陶”。该产品主题图案是一条腾飞的巨龙,与朱雀、白虎、玄武、灵芝、祥云组成一个大气磅礴、气势恢弘、灵动飞扬的大写意,透射出吉祥升腾之气。该图案原作绘于公元前100 年左右,比敦煌壁画早600多年,专家称其为“敦煌前之敦煌”,是“历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稀世国宝,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汉兴源陶将芒砀山的传统陶瓷技艺、大汉文化之精华和民间麦秆工艺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00 多年前的艺术珍宝,是永城汉文化的高品位艺术珍品。
           荥阳市的文化赠品是纯银象棋。公元前205年开始,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楚占据东广武城,汉占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鸿沟相持未决,谁也无法逾越鸿沟一步。最后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便成为了“楚河汉界”。后人以此创造出中国象棋,荥阳也成了象棋之乡。
           咸阳渭城区的文化赠品是蟠螭汉并天下盘。该礼物是以汉并天下瓦当为模型制作而成。在盘的正中,绘有刘邦登基后的画像。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相传刘邦为赤帝子转世,于芒砀山中斩白蛇起义,这个蟠螭正好影射出了刘邦天之骄子的神奇身世。公元前202 年,项羽兵败援绝,自刎而死,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就是对这个结果的纪念。当天,渭城还与沛县签订了友好县区协议。这份礼物表达了渭城和沛县携手重振大汉文化雄风,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定陶的文化赠品是《刘邦登基图》和《戚姬画像》。《刘邦登基图》描绘了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回师定陶,在官堌堆举行登基大典,建立大汉王朝的景象。戚夫人是山东定陶县人,我国著名舞蹈家,汉高祖刘邦的爱姬。戚夫人能歌善舞,深受刘邦的喜爱,也遭到吕后的妒忌。高祖临终前,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这更为吕后所不容。刘邦只能为其作《鸿鹄歌》以作留念。公元前195 年刘邦去世后,戚夫人遭到吕后的残酷迫害。《戚姬画像》为定陶国画院画师所绘,工笔细腻传神,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汉中市汉台区的文化赠品是《石门颂》拓片。《石门颂》是东汉时的摩崖隶书,原来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现移藏于汉中博物馆。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刻字书写较随便,在不刻意中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法家所珍爱。《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对后世影响很大。
           沛县赠送给五个联办城市的文化赠品是古代击弦乐器“沛筑”。公元前196 年,汉高祖刘邦平定英布反叛后,途经沛县,置酒沛宫,邀宴父老,酒酣,击“筑”而歌,吟诵出千古绝唱《大风歌》。而后筑一直被称为“沛筑”。“沛筑”在宋代以后失传。沛县乐器工艺师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将失传千年的“筑”恢复研制出来,为沛县人民政府专制6架,1 架留在沛县汉之源景区展厅内,另5 架作为这次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的珍贵礼品,馈赠给友好县市区的人民。
            这些礼品目前都陈列在沛县的世界刘氏总会会馆内,作为饱含刘邦文化精神,象征六地人们友谊物质文化产品,它们将在刘邦文化的传承中熠熠生辉,成为永远的纪念。
    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赢得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文化始终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江苏沛县紧紧与刘邦联系在一起,其文化之根堪称博大精深。但仅凭一地的挖掘远远不够,也形不成规模,况刘邦之迹不限于沛县。活动的主办者联合有关地区共同举办这一盛事,形成了异地外区合纵联盟、同城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格局,避免了一个资源多家争抢独享的尴尬局面,显示了这六个城市的管理者和谐共赢的大同精神。同时提出,以刘邦文化为主脉,以汉文化为核心,以城市旅游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动六城市一体化同步发展的目标,将以刘邦文化为主线的文化产业带、旅游文化体验区、汉文化的归宗地,打造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让这六城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和合心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文化行走的方式,以体验营销的路径,创造全新的文化产业振兴的格局。
           著名管理专家郑新安指出,这次活动是一个好的开始,至少在四个方面已经在某种层面上进行了推动:一是刘邦文化万里行将六城市连成了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刘邦汉文化为主线的文化景观,并让这六城市找到了合作的共赢点,这种合作可以将各自的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联合发展的平台。二是由于有了共同的主题与方向,可以有效地促进六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应六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比如,这一活动的推动,可以促进与刘邦相关文化景点的建设,景点的建设可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与发展。三是万里行活动能推动跨地区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同城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使六城市领导者用更宏观的视野来布局产业格局,面向全球海内外华人,形成以宗亲文化产业为辐射点,以刘邦文化景点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坚持新型文化产业的新路子,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六城市共同发展驱动的核心因子。四是将万里行变成节庆类消费产品的活动,这样可以年年举办、长期消费。在办节的同时,可以搞一个类似刘邦文化实景表演的大型演绎节目,让寻亲之众,在六城市能有寻游之地,也有可看之处。从游的方面,有精品线路;从看的方面,能留下顾客的目光。让沛县及其他城市不仅能成为寻亲之地,也能成为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平台。如此来看,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就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的试点,而是一个告知与活动的聚集通知,这样就能使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成为一个成功城市营销的起始点,促使活动年年举办下去,也使汉文化源流地的建立成为可能,这样一来,活动的真正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国家十大产业振兴战略之中,文化产业居最为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三农助推政策,促进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文化是最大的助推器,没有能耗,最节能环保,最惠民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我们理应共同推动,努力践行,而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就是这样一种积极的探索。郑新安先生的这段话,既是对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的充分肯定,又是 对刘邦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的一个启发,需要有心的领导认真琢磨。
           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不仅是沛县与另外五地的一次文化大交流,而且也是沛县与中央和省市强势媒体的一次大合作。这次采访宣传采取的是各方媒体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发稿的联合作战的运行方式。由沛县县委宣传部提供统一平台,由中国环球网统一组织各方记者和联络各类媒体即时报道传播。这种合作在沛县宣传工作中虽属首次,投入经费很少,但传播效果极佳。活动开始前,县委宣传部就与合作媒体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新闻宣传组,做了比较详细的操作方案。从3月23日开始,新华网、中国网、环球活动网等22家国内大网站就纷纷以刘邦文化万里行即将从刘邦故里沛县启程为题,开始了大规模的宣传造势。3月28日上午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在沛县正式启动,当晚各高端参与媒体和地方媒体都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启动仪式盛况。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各级各类媒体围绕万里行稿件达到300多篇(条)。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旅游报、大公报等上百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当时在网上搜索显示的信息统计数据达到7万多条。
           媒体是个放大器,节庆活动通过跨媒体传播,可以将影响力成千上万倍地放大,从而滚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其中。刘邦文化万里行采取电视、报纸、网络跨媒体整合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及时性、互动性、表现力强的特点,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图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立体化传播,使活动盛况成为各地干部群众的热门话题。中国环球活动网和典盛传播创始人、央视特邀专家欧阳国忠先生是这次活动媒体的领队人,他率领的一线记者只有几个人,但是后方平台广大。活动的6天中,欧阳先生和随行的记者都以极高的效率工作,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沛县随团的新闻工作者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成稿迅速,回传及时,使沛县老家的干部群众心随万里行而动,情为万里行所牵,同时沉浸在热烈隆重的氛围之中。这次采访宣传,不仅营造了新闻媒体的轰动效应,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字音像资料。

     
    六、文化载体让汉风吹得更远

           用文化载体打造刘邦文化精神,壮大刘邦文化气象,是沛县文化建设是点睛之笔,也是沛县文化的传神之处。县委县政府在刘邦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上舍得投入,用大思路思考,用大手笔做事,形成了超强的推介效果,强化了刘邦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是加强汉文化的研究和交流。
           1998年5月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沛县成立了汉文化研究会。著名汉学家冯其庸先生作为顾问,为沛县汉文化研究会题词。研究会成立以来,坚持经常性的汉文化研讨交流活动,成就非常卓著,已经出版了多期《沛县汉文化研究》论文集,形成了数百万字的研讨材料。
           2007年5月16日至18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沛县,举办“中国沛县首届汉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活动,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省作协党组书记的杨承志现场发言指出,今天我们以科学的、历史的、客观的、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汉文化,探讨汉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弘扬传承汉文化精神,无论是对于地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要而现实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次活动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1、大汉王朝的历史贡献。上海同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朱恒夫发言指出,汉朝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这一点主要体现于六个方面:一是在政治结构上确立了以郡县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二是确立了儒家以仁、孝为伦理思想的核心,以“和”为处理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原则;三是制定了符合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的严密的礼仪制度;四是制定了以德取人的吏制制度;五是鼓励文学创作,开创了文学盛世;六是创立与推行有利于增加凝聚力、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并使全社会和谐友爱的民俗。
           2、汉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俊义指出,汉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据专家研究,黄帝是刘邦之刘姓的祖先,刘邦之后,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等均是刘氏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还体现在民族的大融合方面,炎、黄经过长期冲突交融形成大的部落联盟。到了汉代,继秦的统一,又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疆域。汉代疆域的巩固,奠定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准。汉代的治国方略、理念承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汉初奉行黄老哲学,与民休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儒家文化治国的先河,其后,汉代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史的高度,这些正是继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
           3、刘邦的历史功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田人隆指出,从历史发展来看,刘邦的历史功绩非一时之功,而是万世之功。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虽然创自秦始皇,但其确立和稳定则在于刘邦。刘邦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推翻暴秦,建立新王朝,更在于他为安定天下、巩固统一所创立的新制,在于他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摸索积累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后世封建王朝所承袭的与其说是秦制,不如说是汉制。史书称赞汉高祖“规摹弘远”,这个评语是非常中肯的。草根出身的刘邦,有如此博大的政治胸襟和坚毅的魄力,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刘邦的个人魅力即在于此,这使他得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之列。刘邦建立汉朝后理乱成治,初步解决了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他比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要高明。秦始皇虽然创建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但在如何保持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用今天的话说,秦始皇没有解决好封建王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个棘手的问题,却被农民出身的汉高祖解决了。汉高祖的治国理念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因此成为后世统治者宝贵的政治遗产。我们评价刘邦,回顾其历史功绩,一定要放在这样的大视野中来考察。
           4、沛县与汉文化的关系。香港刘氏宗亲总会第十八届理事长刘麦量说,这是我第二次来沛县,1998年我曾来过一次,这几年沛县的变化很大,让我很受震动。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海内外刘氏宗亲的景仰之地。近几年,沛县县委、县政府多次举办刘邦文化节,对海内外刘氏宗亲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高祖原庙、汉城公园、歌风台等汉文化景区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也说明了沛县县委、县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的发展。世界刘氏宗亲总会会馆在沛县奠基,进一步增强了沛县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回到香港后,我们将联系更多的刘氏宗亲及社会各界的朋友来沛,寻根问祖,交流合作,为沛县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0年5月17日上午,第八届刘邦文化节暨汉文化研究高层论坛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王立群教授,作《时势英雄汉高祖》主题演讲。他用通俗的语言、戏剧的结构将学术与汉文化有机结合,给沛县人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在讲座中,王立群教授从政治上占主动、善于举旗、约法三章、知人善任等方面论证了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伟大而成功的政治家。刘邦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在秦末历史舞台上,刘邦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时时处处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看待问题,以一个政治家的要求处理事情,以一个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得他的仁者风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为他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刘邦的政治才能高于军事才能,具有政治家的素养和风范,他在打拼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可以说他是一个学习型的领导。同时,刘邦还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创作的《大风歌》、《鸿鹄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谈及刘邦文化的精神核心,王立群指出,刘邦的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他一生中间受了很多挫折,成功时他已经55岁,应当说,他的创业精神在我们今天看来很值得敬佩。刘邦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百折不挠,是一种为了成功矢志不渝的精神,很值得今天的沛县人去借鉴。刘邦文化节的举办有利于激发沛县人发扬当年大汉创业时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对于今天沛县县委县政府正进行的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件大好事。
           全国著名刘邦研究专家、学者陈瑞红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刘邦与项羽的品德比较、刘邦的历史功绩与地位》的讲座,他将一个胸怀天下、有仁有义的刘邦形象展示给大家。彭城书院院长、文化学者汉风先生作了《大风起古沛——论沛县风俗在汉代的传播》的专题报告。从方言俚语、礼尚往来、衣食住行等方面阐述了古沛风俗的内涵及其在汉代的影响。
           其次是编辑出版系列汉文化图书
           自首届刘邦文化节开展以来,沛县出版的汉文化研究的专著有《沛县历史文化丛书》、《天下汉风》、《让历史照亮未来》、《刘邦文化万里行》、《千古龙飞地》、《汉皇故里》、《汉高祖刘邦》、《大风流韵》、《古沛帝相录》、《古今名人论刘邦》、《刘邦的故事》、《沛县汉皇遗迹览胜》、《绘图汉皇故事》、《刘氏溯源》、《英雄汉—刘邦及其布衣将相》、《沛县汉文化研究论文集》数册及《刘邦传奇》、《汉家胜迹》、《两汉杂说》等。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创办的《汉文化研究》杂志,每半年一期,设有高层论坛、稽古探源、核心阅读、大风文苑、两汉史话、歌坛新咏、刘氏联谊、文史纵横、泗上人物、文艺天地等二十多个专栏。吸引了全国各地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涌跃供稿,受到网络上及全国汉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编写一部《沛县历史文化丛书》是沛县文化人多年来的期望,2010年5月终于成为现实。这部丛书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关心支持下,借助第八届刘邦文化节的机遇,一鼓作气,毕就其功。一套六册(《沛县史话》、《龙飞沛泽》、《泗上名人》、《纪沛诗文》、《物华名胜》、《艺苑风华》),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于推出,随          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有文章对这套图书作出评价:
            一部属于地方性、且怀旧色彩颇浓的丛书受到读者的追捧,除折射了当代历史精神的回归之外,对于编著者而言亦恰恰验证了原初的学术构想立足于一个宏大的“人民主题”、故而自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人民创造历史,这早已是一个经典化的命题了。但历史的阐释权常常在少数人(历史学者、政治家)手中,人民反而因“作而不述”成为历史课的小学生。 
    沛县的做法之所以富有启示性,即在于他们重视自身的学术潜力,重视民间学术力量的发掘,集一县之力编纂了这套带有通史性质的丛书。数千年创造了自身文明的沛县人,终于自己来书写自己的历史了。一套书,启动了一个程序,即将历史归还于人民。 
           这是一种人对历史的拥抱。在今昔观照的阅读中,沛县人将以史为鉴,创造新生。 
           如果一套丛书能够作为人民的文化读本,能够借历史告诉未来,那么,这样的文字是有价值的。《沛县历史文化丛书》大抵就是这样一套书吧。
    《让历史照亮未来》回眸了八届刘邦文化节的历程,检阅了八届刘邦文化节的成果,总结了八届刘邦文化节的经验,更是为了寻求在今后的岁月里提高刘邦文化节的文化档次、节日品位,进一步扩大它的积极影响。县委书记冯兴振说,八届刘邦文化节的举办,既是八次悠远的文化缅怀,也是八次难得的文化实践。县长李晓雷说,回眸前后八届刘邦文化节,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文化之花灿烂,经济之果丰硕。本书详尽的记述了八届刘邦文化节的活动内容、规模盛况和收获成果,并组织了历届参与者的回忆与体会文章,收录了节旗、节徽及历届刘邦文化节的礼品与文化原创,选登了一部分现场摄影图片、档案资料与社会各界反响,有着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与广可借鉴的经验价值。
           《刘邦文化万里行》是一本全景式记录和评点大型文化行走的图书,2010年4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此次活动的成果化展现。既是对活动的记录,也有对活动的理性解读;既有参与者的随感,也有专家学者的点评。它来源于活动,但它超越了活动本身。专家称,本书集史料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大型活动操作执行的经典案例,是中华文化精彩演绎的生动范本,是文化节庆事件传播的扛鼎之作,还是城市品牌快速打造的优秀答卷。
            环球活动网创始人欧阳国忠说,《刘邦文化万里行》的出版在以下方面作了有益探索:第一,拉长节庆活动宣传周期。刘邦文化万里行不仅在活动前就进行了大量宣传,而且在活动中每天都有最新进展的报道,活动结束后图书又开始了一轮新的传播。第二,拓展文化传播载体。本书中还带有一个反映活动实况的纪录片。如果把现场视作第一次传播载体的话,那么及时发新闻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就是第二次传播的载体,图书和纪录片则是第三次传播载体了。这一载体具有更强的延续性和更高的保留价值。第三,加强图书出版的实效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以及对信息需求的加快,图书出版的实效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刘邦文化万里行4月2日才结束,5月12日一本全面系统反映整个活动的图书就已经出版了。第四,留下具有借鉴价值的操作文本。绝大部分大型活动做完就做完了,没有人去收集、整理资料,总结、探讨活动的经验与教训。人们从媒体碎片化的报道中,只能了解到活动的表象,而不知其策划理念、操作环节与运作细节。而《刘邦文化万里行》则给策划、活动执行、文化、传播人士及政府节庆部门留下了一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操作文本。
           第三是有效利用高端媒体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日趋成熟,舆论媒体的清高意识正在逐步消失,高端媒体的独尊姿态正在为多元的服务手段所代替。一个地方要想放大宣传效应,只靠常规的宣传手段是很难完成的,与媒体建立专门的合作关系已成为许多地方搞好特色宣传的重要手段。与媒体的合作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建立共同的课题,可以联合制作专题节目,也可以建立供求关系。作为地方要选择性价比最好的合作方式,就必须善于发现自身的亮点和潜质,善于策划宣传的机遇和选题。从我们接触的各级媒体来看,正规媒体并不把利益追求放在首位,而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制作有品位的节目,树立有权威的形象,才是他们的选择目标。只是在运作过程中有的要让地方做一些配合或者适当投入。比如我们与央视高清频道合作的《千古龙飞地》专题片,就是频道负责人看中了沛县作为帝王之乡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沛县在刘邦文化传承发展中所体现的鲜明文化风格。沛县在专题片制作中只是做了一些配合工作。这部专题片以帝王将相乡、大风天下传、弦音千古流、剪裁汉之韵四个篇章,在去年8月央视高清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并制作了光盘。近年来,沛县先后与多家高端媒体联合,共同创意推介刘邦文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千古龙飞地》,还在2009年5月与中国旅游卫视联合拍摄制作了《走进沛县》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分别以歌台风云、沛泽胜迹、汉风流韵、泗上福地为题,在中国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栏目黄金时段播出,并荣获徐州市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度徐州市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二等奖。同时,连续三年在央视《朝闻天下》投放了“刘邦故里、大汉之源、龙城水乡、江苏沛县”的形象广告,收到了显著效果。可以这样说,生活在中国,如果不知道沛县与汉高祖刘邦,你在视听感官上肯定是个重度残疾人。
           第四是积极借势高层团队
           借势高层团队至少有四个好处。一是可以借助他们的知识能力做好某一个方面的文章;二是可以借助他们之手使地方形象走上高层平台;三是可以通过高层团队为地方文化工作者搭建拓展的路子;四是可以借助高层团队活动为地方造势。近几年,沛县围绕刘邦文化和地方资源,组织了多次高层团队来沛活动。影响比较大的有:中国作家看沛县活动。2007年5月5日至7日,沛县举行了中国作家看沛县暨大风笔会活动,数十名国内著名作家、诗人来沛采风。这是沛县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也是沛县文化走向全国的一次尝试和探索。参加活动的有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邓友梅,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中国作家》主编杨匡满,著名诗人、《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小雨,《词刊》主编、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虞文琴,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歌曲》编委、当代著名词作家晨枫等30多位文学界著名人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台、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国内各大媒体的记者举行了跟踪采访报道。之后,这批作家和每人都在各类刊物发表了关于沛县的创作,形成了极好的传播效果。南京作家、诗人卓琦培先生在《中国文化报》发表了整版文章《沛县的风》,深度介绍了沛县的刘邦文化。上海作家沛县采风活动。继中国作家看沛县暨大风笔会之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总干事钱汉东、新民晚报主任编辑戴逸如、《新民周刊》执行编委沈嘉禄、《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曾元沧、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综艺部主任编辑王琪森以及《文汇报》编审伊人、南妮等一批上海作家,也于2008年9月26日―28日,来沛县进行了文学采风。这批作家也是冲着刘邦文化来的,因此他们的作品内容也更集中于汉文化。2008年10月27日,《文汇报》和中国网以“上海作家笔下的沛县”为题刊登了在沛县采风的7篇文章,集中展示了沛县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气象。江苏省词曲作家黄河故道采风团沛县采风。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采风群体,他们要通过歌曲优美的旋律来歌颂这片土地,歌颂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业绩。2010年4月7日,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组织的黄河故道采风团一行13人由主席解华带队来到沛县。这次来采风的艺术家不少是在词曲创作上作出突出成就的名家,其中有《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的作曲家朱南溪,有《咱们新疆好地方》的词作家张景坤等。这次采风,仅在《江南音乐》就有20多首歌颂沛县的作品发表。接着徐州市音乐家协会的20多名音乐家也来到沛县采风。沛县县委宣传部对这两次采风部分优秀作品进行了制作,举办了作品咏唱会,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很高评价。为了创造刘邦文化的宏大气象,沛县趁热打铁,向全国重金征集“龙城水乡之歌---沛县县歌”,将部分优秀作品编印成集,达到了张扬沛县、传播刘邦文化的预期效果。
           第五是加盟摄制大型电视连续剧《大风歌》
           由北京海德、海润文化公司与沛县人民政府、沛县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四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大风歌》,2011年12月12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了开播发布会。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等沛县代表与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夏潮、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中国文联前副主席李准、中国文联前副主席仲呈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副总监韩建群、著名导演黄健中以及编剧李硕儒、张伟佳等一起启动开播仪式。
           电视连续剧《大风歌》共有42集,由旅美作家李硕儒和国内作家张伟佳编剧,著名导演黄健中、朱德成执导,著名演员吕梁伟、王姬、张光北、刘牧等出演的一部大型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与即将出炉的电影《湖西秘密交通线》改变了沛县没有电影和电视剧的历史,将沛县的汉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大风歌》以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定都长安为背景,展示了从西汉建业至汉文帝去世近半个世纪的史剧。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历史正剧为载体,历史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汉代之初五十年的文明史,构成了大汉王朝的社会缩影。虽然它涉及的时间跨度不太大,但却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最关键的一个英雄时代。英雄不能长存,英雄时代不能长存,但英雄精神则可以长存天地。《大风歌》的现实意义,即在于它将完成一次英雄的呼唤。

     
    七、汉风浸透骨髓的城市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刘邦文化使沛县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精神和魅力。而近年来沛县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又使刘邦文化从历史和人文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有目共睹的物质财富。从龙城水乡的定位和沛县城市建筑的鲜明风格可以看出,汉风汉韵已经渗入到沛县城市的骨髓之中。
           用历史文化充实城市内涵,是沛县城市建设的首选概念。以城市建设打造刘邦文化载体,则是沛县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历史上沛县的城市和乡村不断变迁。早在先秦时代,宽大的泗水河道就取代了古老的沛泽;千年之后,这条大河道再度化作一片湖泊,而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又使大片土地成为汪洋。这种悄无声息地变化,注解着沧海桑田的道理。把这些现象贯穿在一起的,还是文化这个主题。沛县因古有沛泽而得名。这沛泽源于何时,其浩大如何,史书并无考证。但沛县地下的煤炭资源印证了这个地方水的历史已有亿万年之久。据专家介绍,沛县地下800米左右,藏煤24亿吨,其煤层结构是由沼泽植被逐年沉降而成,说明古老的地表已经下沉了800米以上。这是沛县无从追溯的史前故事。而后沛泽的存在对沛县历史的影响则是深远的。沛泽的水脉聚集了众多的先哲,也成了一方文化的渊源。古代的许由、老子究竟在这里做了些什么,他们之前还有哪些先哲的足迹存在,我们尚未尽得其详。但大泽的风云气象凝聚了龙虎之气,造就了一方精神,诞生了建立大汉江山的英雄群体,却让我们看到了水文化与龙文化的渊源,奠定了这个地方的文化基础。秦汉时期与沛县城毗邻的城池有留城、薛城、湖陵城和丰邑。留城开始是唐尧儿子的封地,刘邦起义时在此结识张良,后又作为张良的封地,明万历年间没入微山湖,其遗址的西边缘就在沛县东南五段至魏庙一带。湖陵城在沛县城西北,现在的龙固煤矿一带,秦时置湖陵县,王莽时改为湖陆,东汉章帝时复改湖陵,《水经注》记有“菏水东过湖陵县,南入于泗也”的记录,汉高祖刘邦起义后与秦军打的第一仗即在此城。这座有名的城池与留城同时淹没在湖水之中。史载,两座城池的沉没是缘于一次大地震,但主要原因还是水的作用。由于大水不断引起地表变化,这里的地面建筑多次被淤泥埋于地下,又由于人的努力,使一些城市重新回到地面上来,沛县、丰县两座县城都有灾后重生的经历。
           沛县人对于刘邦文化的遗存一直极为珍视,许多遗迹屡毁屡修。1851年的黄水泛滥使这些历史遗存遭到灭顶之灾,而且使这座古老的县城也荡然无存。据载,历史上黄水在沛县犯境达20多次,沛县县衙也七迁其址,最后又回到原处。而与之相邻的湖陵城和留城则永远留在了微山湖湖底。1851年,黄河在安徽砀山县盘龙集决口,向东北流泻覆没丰沛。黄水过后淤积达4米多深,悠久的县城成了地下之城。黄水来时,人民纷纷逃难,落魄他乡,灾后数年才陆续返回重建家园。沛县连同其珍贵遗存因此在地下沉寂了一百多年。沛县由此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就是城下有城,村下有村。近几年老城区的拆迁改造,经常在土层三四米的地方挖出故城的砖瓦以及生活用具,这些器物可上溯到明代以前。“文革”平坟时,农村大量的坟冢下面并无棺材,那都是归民凭借记忆重新补堆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歌风碑等部分文物才从荒草泥淖中扒出,县委县政府安排建亭保护。8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再次对相关历史遗存进行寻踪挖掘和整理,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修复和保护措施,但一直停留在一个很小的格局。
           刘邦文化节的举办,开启了沛县文化建设的又一个春天,为沛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及修复带来了机遇,也为沛县的城市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在这个春天里,沛县县委县政府一开始就做了一个大手笔--兴建汉文化景区(后来又叫汉城景区),做出了文化与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互相结合、齐头并进的战略抉择。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此为基础,从南到北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汉文化景观节点工程,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汉文化景观带。这条景观带包括铜沛交界处的迎宾汉阙、沛城入口处的龙飞地雕塑,以及主城区由南至北陆续建成的汉文化景区、汉风广场、汉之源景区、大风歌广场、沛公园和即将建设的中华汉城等。
           汉文化景区是一个投资1.5亿元、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大型仿汉建筑群,由歌风台、汉城公园、汉街、汉高祖原庙等组成,后又建设了温雅怡人的滨水观光带。这个景区在理念和形态上包含了沛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较全面地展示两汉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刘邦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壮观博大之势,可让人再睹两千年前风云际会之气象。2008年沛县汉城景区被评为徐州新八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汉之源景区占地135亩,由世界刘氏宗亲总会会馆、樊井留痕等重要景点组成。所处的位置就是沛县的故城址,故以汉之源名之。刘氏总会会馆的布展以汉代文化、刘邦文化为主线,突出刘氏源流。这里珍藏着刘氏家族的多种版本的族谱,是刘氏家族的寻根问祖最好的去处。景区的樊井是汉代遗存,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沛公园位于沛县新城区的中部,是连接主城区与副城区的生态景观湿地,是以入湖通道为轴心进行规划建设的。相传公元前256年秦国以其军事强势结束了东周的王权,刘邦就在这一年出生了。秦昭王听方士之言,以为东南彭城周围有天子气,乃是日后亡秦之兆,且推算出真龙出生时辰恰在刘邦出生之时,因而与刘邦同时出生的婴儿都遭到了被秦兵追杀的厄运,唯有刘邦因其真龙之身在此入水逃遁,这条入湖河道也就传为“龙河”了。这段神话已流传千年之久,也给有心人留下一个悬念:当时沛县地属楚国,秦国何以在此用兵作为?不管何等理由,神话就是神话,不必认真,倒是留给了沛县的一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公园也就有了现成的名字。该公园由六大景区组成,其主题形象则是迎正门而立的《大风歌》雕塑。该雕塑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6年邀宴父老,同唱《大风歌》的情景,人物栩栩如生,立意宏大悠远。在公园西大门的巨石上,由田秉锷先生创作、姜敦文先生书写的《沛公园赋》,可谓文墨双馨,渲染了沛公园蕴藏的帝王情结。
            正在建设中的大风歌广场是位于沛县新城区的又一个大型市民广场,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彰显特色的理念,以实物景观营造刘邦文化的宏大气象,将成为沛县文化旅游的又一个新景观。刘邦当年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设计者将三句话作为广场设计的基本内涵,分布了三个景区,在立意上表示同舟共济的创业之举、饮水思源的守业之路、海纳百川的兴业之道。
           正在酝酿中的好人广场,则是沛县对刘邦文化的最新应用和引伸。田秉锷先生诠释好人:皆先人以后己,恒务实而忘名;惟尊老而扶幼,必去私以为公;播慈爱于闾里,广仁义乎乡亭。作为刘邦的故乡,沛县古韵遗风历久不衰,朴素民风造就了沛县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乐善好义的秉性,涌现出了张公兰、孙沛丽等一批全国好人模范。县委县政府本着弘扬好人文化、传承好人精神理念,在全县开展好人好官活动,拟在县城建设好人广场,再一次以生动实践诠释了刘邦文化所代表的大汉精神和时代品质。
           在建设系列工程的同时,沛县还着手以历史文化命名新城区道路,使刘邦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到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象。沛县城区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命名,基本上是建一条路顺便起一个名字。以至名称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文化内涵。尤其新城区和开发区的道路,其名字追随市场经济之时髦,以发达城市命名,雷同其外,不知所从。2008年初,县委令我召集沛县耆宿,策划城区路名。最后确定,新城区横向道路以汉初三杰和沛籍名臣命名;纵向道路连同贯通老城区部分,除保留正阳路外,一律以汉字冠头;老城区横向路名因为已在人们心中打成印记,暂不更名。由此形成城区纵向道路分别为:正阳路、汉城路、汉源路、汉兴路、汉风路、汉高路、汉文路、汉景路、汉武路、汉润路、汉邦路、汉康路、汉翔路等。新城区横向道路由南至北依次为:樊哙路、韩信路、沛公路(新城区中心道路)、张良路、萧何路、曹参路、周勃路、灌婴路、王陵路等。从而把沛县历史文化镌刻成为沛县的城市名片。刘邦文化作为城市的点睛之笔,借助城市载体,得到更大张扬。
        

    八、汉风催长硕果香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老祖先吃老祖先。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沛县人多年来一直引以为自豪,但一直没有要吃老祖先的念头。传承发展刘邦文化的实践,让沛县人民找到了动力、找到了机遇、找到了内在优势和潜力。打刘邦牌,做汉文章。沛县借势刘邦文化,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以其丰硕的成果印证了舞动汉风、传承刘邦文化的现实意义。
           刘邦文化已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刘邦文化具有的进取和奋斗精神曾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它已再度成为鼓舞沛县乃至更大群体中国人民创造新业绩、夺取新胜利的精神财富。由于沛县人的用心坚守,刘邦文化的正在全方位影响着沛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沛县人民共同的行为理念。由于沛县人的放手张扬,刘邦文化成为一张靓丽名片,而使沛县这片土地享誉四海,也使沛县成为招商引资、投资创业的沃土。由于沛县人的刻意创新,刘邦文化打造了沛县对外交往的新平台,使沛县以其崭新的文化形象,吸引和集结了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和高端人才,成为沛县发展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有关资料显示,从第一届刘邦文化节以来,到沛县进行文化探访交流和经济研讨的专家、领导年均在万人以上。多次举办的文化和经济产业发展论坛,更使沛县获得了来自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推动。
           刘邦文化已化作一片惠及世人的旅游景观。刘邦文化催生了沛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刘邦文化和微山湖、大沙河资源,沛县聘请专家研讨论证,高起点编制了《沛县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确立了依托一帝一湖一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程,打造国家5A级文化旅游风景区的战略规划。一区两带是指以汉文化景区、汉之源景区等为主的汉文化旅游风景区;以微山湖沿岸千岛湿地、国际生态旅游城等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带;以大沙河沿线沙河果都园、汉韵风情园等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带。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2个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沛县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但是令人们刮目的并不是这个宏伟规划,而是已经化为现实的沛县这一片风景。继沛县汉城景区2008年挂牌国家4A级景区之后,汉之源景区和沛公园景区也在2011年挂牌3A级。沛县城区的公共空间几乎全部是汉文化的主题,县城本身就是一个汉文化的旅游景观集群。与此同时,沿微山湖生态旅游和沿大沙河农业观光景点的开发也已开始接待游客,并举办了沛县第一届乡村旅游节。刘邦文化在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的是原动力和牵引力的作用。近期可大见成效的文化旅游后劲项目有千岛湿地、微山湖渔村,以及杨屯镇昭阳庄园,五段镇神龙水街,安国镇刘邦故居、乡间侯府和汉韵风情庄园,朱寨镇文韵千秋文化主题街区,鹿楼镇沙河果都园等。围绕这些项目,沛县投资建设了沿微山湖旅游快速通道、千岛湿地旅游专用通道、沿大沙河旅游便捷通道;配套建设了汉源宾馆、东北大酒店等四星级宾馆。同时正在筹划建设铁西旅游集散中心、新城区五星级酒店等一批提升工程。根据旅游产品的分布和特色,沛县精心编排组织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旅游环线。徐州周边地区一日休闲游首选目的地,沛县刘邦故里三日游国内旅游目的地成功推出,将使沛县成为文化、生态旅游的新天堂,将让千千万万的人来到这片土地感受着悠远绵长的汉风汉韵,享受这情深意长的水阔天空。
           刘邦文化播种和收获了一仓丰硕的精神食粮。刘邦文化的弘扬是沛县文化的大播种,也是沛县文化的大收获,它以充足的营养哺育了沛县文化春天的万紫千红,使沛县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刘邦文化的直接收获,是每届刘邦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留下的一大批沛县原创的好作品。第一届开幕式大型歌舞《大风赋》和第二届开幕式大型演出《相聚龙飞地》都是沛县原创的整台节目。第三届开始引进外部元素加盟,有重点打造本土精品节目。先后留下的创作成果,第三届有歌曲《沛县出了个汉刘邦》、音舞诗《汉风千古》、《沛县颂歌》等。第四届有舞蹈《汉风鼓韵》、戏歌《我的苏北大平原》、唢呐与舞蹈《乡野晨曲》、武术《精武雄风壮古沛》等。第五届有武舞《古沛武风》、歌舞《热土恋歌》等。第七届有歌曲《大汉刘邦》、《黄河故道放歌》等。第八届有歌舞《大汉刘邦》、情景剧《大汉赋》、歌曲《天下一刘》、音乐快板《百闻一见看沛县》、歌舞《快乐的龙飞鸭》、戏歌《古沛春韵》、歌舞《这片土地》等。而刘邦文化节对沛县文艺创作的意义则远远超出这些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节会节目创作的成功,激发了全县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沛县文化和文艺活动的深入开展,点燃了沛县文化的灿烂星空。伴随着刘邦文化节的开展,沛县每年都举办夏季乘凉晚会和频繁的群众性艺术活动。目前夏季乘凉晚会已成功举办了18届,被群众誉为“沛县的同一首歌”。文艺创作成果累累,仅在十一五期间,沛县作者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篇,演出文艺作品130余件,参展书画作品300余件,获省级以上奖励100余件。并出版80余部文化丛书和个人专集。
           刘邦文化造就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冠军摇篮。沛人尚武,历史久远。民间子弟无论贫富,长到七八岁,家长便宴师授武。春冬农闲,村村打谷场就成为练武场,民间武校成规模者也有30多家。从前逢年过节,村村相约竞赛,有时几十个村落相聚比武,出现不可多得的热闹场面。刘邦幼时曾跟着周勃的父亲习武,并因此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结为刎颈之交,成为一起打江山的战友,刘邦也被后人称为“马上天子”。因此武术也是刘邦文化的应有之义,武术文化也成了沛县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在沛县人看来,武术最能体现大丈夫气概,最能代表大汉文化的精神。它所包含的,不仅是防御和搏斗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它的道德理念,是一种尊师敬友、重情重义、诚实守信、坚定顽强的精神品质,这恰恰是刘邦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基本内涵。沛县人崇拜刘邦,最崇拜他的勇武精神。他们要通过弘大武术气象来实现这种崇拜目标。沛县人80%以上的男子都有习武的经历,在120多万人口中,坚持习武的不下于20万人。年轻人常常一边走路一边就伸拳弄腿地切磋起武艺技巧来。1992年沛县被首批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使沛县武术登上全国大舞台。而真正让沛县武术达到一个新境界的则是24名世界冠军的诞生。1985年的世界技巧锦标赛,沛县三名选手成为世界冠军,这是沛县武术首次领誉世界。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韩晓鹏纵身一跃,使沛县武术的荣誉达到了巅峰。一群壮志少年向世人展示了大汉子孙的英雄本色。十一五期间,沛县武术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奖牌802枚,其中金牌292枚、银牌254枚、铜牌256枚。为了使沛县的武风得以传承光大,沛县解放初期就建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并于1980年建设了体育学校,后又升格为全日制的体育中学,201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沛县人还把武馆开到了国外,仅在西欧就开了60多家中国功夫馆,洋弟子多达上万人。2006年沛县再度彰显优势,成立了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到3000多人。随着一队队武术健将走向全国各地,武术已成为沛县独具一格的文化产业,成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一道靓丽风景和一尊威武形象。
            刘邦文化借助今人创造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物质产品。利用刘邦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突出大汉精神弘扬,沛县大力发展物质文化,亦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食品文化,沛公酒具有典型意义。沛公酒除了酒的属性,更代表一个理念、一个形象。沛公酒曾有的广告词,“增美人春色,壮英雄虎胆”,这是酒类共性的特点,并不能算作沛公酒的特色。而让沛公酒与众不同的还在于他的名字本身。闫尔梅称赞刘邦“直开关内星辰气,不讳山东酒色名”。刘邦的成功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年轻时刘邦以酒结友,积蓄了人气;芒砀山仗酒胆斩白蛇,迈出了反秦起义的关键一步;衣锦还乡欢宴父老,酒酣歌大风,表达了对故园的一往情深。刘邦时代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作派一直传承至今,沛县人酒以沛公名之,其豪气亦以沛公法之。这酒的物质属性本无多大区别,冠以沛公之名就有了文化、有了神气、有了品位,就成了沛县人对外交往的物质名片。能与沛公酒同日而语的沛县食品当属鼋汁狗肉。相传汉高祖刘邦与大将樊哙,发迹之前一起住在泗水河西岸的沛城。樊哙以屠狗为业,狗肉煮得远近闻名,刘邦便天天过来大口品尝。樊哙毕竟是小本生意,虽然两人关系不错,还是被刘邦吃得揪心。于是就将狗肉摊搬到了河东的夏镇。刘邦几天吃不上狗肉,便四处打听,知道了樊哙的去处,又天天乘舟过河去吃。樊哙无可奈何,凭着自己的霸道,停了河上的渡口。这下刘邦没了办法,只得在岸边徘徊。毕竟刘邦是真龙天子。正当刘邦无计可施之时,河中摇摇摆摆过来一只大鼋,将刘邦驮了过去。樊哙好生气恼。待刘邦走后,便把大鼋捉到岸上,一刀宰了,丢在狗肉锅中一起煮而食之。结果意外地出了一道美食---鼋汁狗肉。这是传说,不能为据,但鼋汁狗肉能成为沛县的一大特产,应当是沾了刘邦文化的风水。沛县是古筝之乡,乐器制造很有特色。有文献说“筝筑同源”。这筝和筑一个是弹拨乐器,一个是击打乐器,区别很大。它们到底同源于何时、同源于何物,不是讲得很清楚,我们可以认为它们都是植根于汉文化,至少“筑”这种乐器与刘邦有关。刘邦当年击筑唱大风歌,用的就是这种乐器。这一乐器失传千年,在第八届刘邦文化节前夕,根据沛县汉文化研究专家刘洪志先生提供的照片资料,乐器师郝敬春精心研究,制作复原出了当年刘邦唱大风歌时击奏的五弦筑。在此基础上,郝敬春先生又创意制造了十三弦及更多丝弦的筑,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为沛县的尊贵礼物。沛县乐器生产的龙头企业江苏大风乐器有限公司,年产各类高、中、低档乐器及相关配件10万余台把、500余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江苏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至于沛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中汉代餐饮、汉代服饰、汉代工艺品的开发,离开刘邦文化恐怕也是行不通的。
           刘邦文化激励和见证了一个小康社会的诞生。2011年沛县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圆了沛县人世代为之追求的小康梦。到底刘邦文化与沛县的小康建设有多少关系,外人无法说得透彻。但曾经为这片土地呕心沥血的历届沛县领导和一直奋斗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沛县人民心里最有数。早在第一届刘邦文化节的时候,沛县县委就向社会征求意见,总结锤炼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勇于争先、弘扬汉魂”的新时期沛县精神。继而提出放胆放手、诚实诚信、开发开放、改革改造的工作口号。此后每届领导班子都有响亮的口号提出。本届县委进一步提出五区同建、五先目标和打造五个基地、建设五个中心的战略口号,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新征程。曾经标记着苏北欠发达地区印痕的沛县已经跃居全国经济百强县第77位。所有这一切都与刘邦文化释放出的精神能量关系至为密切。与其同时存在的还有文化形象对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以及文化理念带来的产业生机。刘邦文化正以其独特的精神品质激励着沛县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儿女,激发着这片土地的创造热情。刘邦文化已经和正在成为造福这片土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无量功德。

     
    九、舞动汉风的辩证思考

           毫无疑问,沛县在舞动汉风、传承发展刘邦文化方面的做法是成功的。刘邦文化作为汉文化的精彩内容,在沛县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固化为一个内容实在、形象鲜明的文化概念。刘邦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地方得到弘扬,并被专家和社会广泛认可,主要是因为他的内在精神包涵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秉性,符合时代前进的潮流。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刘邦是一种雄性文化,缺乏吴越文化的温馨和精细,需要现代文明的实践中进一步淬炼和升华,使之具备更加优秀的文化的素质,在塑造民族文化精神、推动中华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传承刘邦文化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
           刘邦文化已经在客观上存在了两千多年,对于沛县的影响一直停留在文化本身,没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因素。沛县虽然顶着刘邦故里的桂冠,但其经济落后的地位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前也没有多大改变。除了社会体制和政策机制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刘邦文化没有成为人们的思想要素,这里的人们代代传说着刘邦的故事,许多人都能把刘邦描述得绘形会色,却没有得到刘邦文化的催化和点燃,或许原来刘邦文化的内在品质一直被人们忽视了,也许刘邦对于沛县人只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刘邦文化是一个宝藏,你发现它,它就是金子,不发现它,便什么也不是。其二,刘邦文化在地方发展中只是外因,人们运用它的理念才是内因,内因发挥得好,刘邦文化才有其真正的价值。而刘邦文化的价值在于对人的精神塑造和性格培养。
           目前沛县人特别需要的是扔掉自大意识,扔掉那种得天独厚的自我沉醉。需要用清醒的头脑、睿智的眼光,去看待在传承刘邦文化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做到知己知彼,更加争取主动。笔者观察,在沛县人的意识里有以下几个现象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对刘邦文化只见其长,不见其短,生硬效法刘邦时代的言行做派。比如大碗喝酒、江湖义气、大大咧咧等等。沛县人本来崇拜刘邦,加上这些年沛县经济社会出现了新气象,许多人就简单的认为刘邦文化很灵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辩证法讲得很明白。从主流来讲,刘邦文化的大气豪迈对于激励我们的斗志、打造我们开拓进取的精神意义是巨大的。但是刘邦文化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他那个时代的行为做派更有其局限性。刘邦文化是经过淬炼的精神文化,布衣汉子原始的粗俗和不良习惯不在其中,盲目崇拜和生硬模仿都是要不得的。我们需要的是刘邦文化的优秀内涵和它所催生的时代精神。二是在美誉面前只见自己,不见他人。很多沛县人以为有了刘邦文化就有了晒一晒本钱,常常以自己是刘邦故里人而自负有加,认为沛县人最讲究、最有种、最能干、最正宗,而忽视了对外来人的尊重,甚至拿“南蛮子”、“北侉子”当笑谈。尽管你心无恶意,甚至很真诚,照样容易让人敬而远之。其实沛县人身上也有很多明显的缺点,比如缺乏耐心、缺乏弹性、缺乏细致,满嘴土话总也变不了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刘邦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沛县人需要从自己的地盘上走出去,从自己的意识里走出去,走出去就会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会觉得要向人家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不说远处,那些高举孔子文化大旗,与我们相邻的山东老乡,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三是在资源发掘上只重刘邦文化,不重其他文化。沛县的文化资源积淀丰厚,除了刘邦文化,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因素和可供资借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运河文化以及时代造就的诸多文化现象,都是不可忽视的。同时沛县人在对汉文化的认识上也有误区,以为只有刘邦文化才是汉文化,这个误区不排除,传承优秀文化就会打折扣。因此沛县人需要学会从汉文化的大角度思考问题,凡是优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借鉴,使地方文化更具活力。
           传承刘邦文化要以兼容的意识去打造。
           刘邦文化既有汉风,亦有汉韵,它需要成为刚柔相济的文化。一直以来,人们过多地认为刘邦文化是雄性文化,过度地张扬了刘邦文化的英雄阳刚之气,忽略它智慧深沉的另一面。让我们来看看历史记录的项羽与刘邦两个英雄的不同形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说:大风起兮云飞扬。项羽说:无颜见江东父老。刘邦说:吾魂魄犹乐思沛。足见刘邦的内涵远在项羽之上。其实刘邦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刘邦本人也是刚柔相济的性格。刘邦爱江山亦爱美人,爱皇权亦爱百姓,爱四海亦爱家乡,英雄的骨子里充满了豪情也充满了温情和柔情。沛县人热情洋溢,心里装着一团火,豪情奔放,真善有加,似乎缺了一点柔美。其实不然。沛县人美在心里、美得实在,却不大在意表达方式,不大喜欢细腻婉转的彬彬之态,外露的雄性之壮冲淡了本已存在的温馨柔和之美,这与沛县人的文化倾向,以及外部对沛县文化的注意力有关。沛县人需要改变这种感觉。
           风水学家认为,沛县有龙文化是缘于水的浩大。因此沛县是龙城也是水乡,沛县有汉风也有水韵。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美之根。古人讲上善若水,今人讲柔情似水,刘邦文化需要水的这份柔和来养护它的肌肤。沛县古因大泽而名,今以微山湖而美;古以泗水而兴,今以微山湖而靓。千百年来,这片美丽的水域碧波荡漾,日夜滋养和哺育着这里的土地和人民,使这片土地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充满了自然和灵透。把汉文化和水文化融合起来,将使沛县的地方文化更具风韵和魅力。在笔者看来,沛县人借助水文化,关键有三条。一是以水养性。得山水静气,法古今完人,这是古代文化人曾经有过的境界追求。阳气十足的沛县人,需要借助微山湖水的清静,涵养一下棱角分明的个性,把刘邦文化的旷达与水文化的灵动有机结合于地方文化之中,使之更具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二是以水靓城。水是城市的眼,水是城市的神,水是城市的韵,水也是城市的景。过去沛县靠湖却不得其韵,畔水亦未见其神,对水的运用显然不足。确立龙城水乡的定位之后,沛县倾力打造滨湖之城,确定以水为脉、以路为纲、以湖为畔的思路,实施一湖两河三路六大工程,勾画滨湖城市的美好蓝图,打造滨湖城市的响亮品牌,实在是聪明之举。届时刘邦文化+水文化构建的城市文明,将为沛县人民以及外来宾客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形象。三是以水兴业。水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以水兴业也是多方面的,这里特指文化而言。沛县提出建设微山湖生态旅游风光带,打造国家5A级微山湖千岛湿地,国家级千岛湿地公园,与汉文化景区相呼应,形成徐济之间最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这个目标是令人鼓舞,也是令人信服的。一个集两汉文化、运河文化、湖泊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滨湖风景区,将成为改变这片土地形象的新载体。于是笔者发自于心的作词歌颂:你是龙飞地,千古龙城帝王气。你有水乡情。碧浪清波拥抱你。  谁不神往那斩蛇剑,剑下一卷壮阔历史。谁不景仰那大风歌,歌声中一派英雄豪气。猛士激情点燃的土地,人人都是热血儿女。大汉精神源远流长,刘邦故里无限生机。  谁不神往那泗水河,流淌多少动人故事。谁不眷恋那微山湖,绿色中多少美丽传奇。和谐春风滋润的土地,处处充满幸福气息。生态家园百花争妍,文明城市正在崛起。  沛县沛县我爱你,龙城水乡鹏程万里。
           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大汉文化与吴越文化,一直是汉民族文化中特色界限比较分明的相对概念。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细腻,北方的率直与南方婉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指南针上有两个字母N和S,多数中国人记不准哪个是南哪个是北。有人提示,北方人性格刚直,那个直来直去的N就是北,南方人性格柔和,那个打弯儿的S就是南。这话虽然有些戏谑,但很形象。在南方文化类属的闽粤文化、岭南文化和吴越文化当中,常与汉文化进行对照的乃是吴越文化,更直接的则是江南吴文化。江苏文化强调吴韵汉风,并概括为南秀北雄,讲的就是南北文化的不同风格和携手共进的关系。这吴韵就是江南的吴文化,它是江南大水大商的特殊地理和历史环境涵养生成的优秀文化。刘邦文化与吴文化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共同的内涵和共同的基因,只是在表现风格上存在较大反差。吴文化精细柔美,有很强的渗透力。刘邦文化大气粗犷,有很强的冲击力。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十分必要。沛县人要学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接受外部文化的优秀元素,完善和提升刘邦文化。南方的客人来到沛县,不出三天我们就能教会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声大气地说话。那么我们直接体验了南方人的精明雅致之后,又从人家那里学会了多少呢?
           传承刘邦文化需要用系统的思路来运筹。
           刘邦文化作为沛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文化主题得到了弘扬和光大,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沛县每年都围绕刘邦文化做了很多事情,刘邦文化的开发利用已是气象万千,成果卓著。但是若要对这些工作作一个概括,或者对其成果作一个展示,恐怕一下子很难讲得很全面。由于在刘邦文化的传承上一直没有专门的规划,致使刘邦文化的研究与研究、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利用处于相对分离状态。近年来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景区开发,虽然作了一些规划,但只是就景点而言,还不够系统,与做好刘邦文化大文章的要求还有距离。去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沛县节会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总结历届文化节的专著《让历史走向未来》,并在汉之源景区举办了历届刘邦文化节实物和图片展,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才算刚刚起步,成果的利用和整合仍然缺乏有效的工作计划,仍有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被沉淀在下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优秀的创意半途而废,无法变成实践创造。因此笔者特别建议,要用系统工程的理念,对刘邦文化建设进行筹划和运作。
           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传承只有和物质创造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有意义,才有活力。背靠汉文化,面向现代化,沛县提出领舞汉风,把传承发展刘邦文化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制定规划势在必行。沛县在研究制定县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同步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虽然有了传承发展刘邦文化的内容,但只是片段式的提及,还不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领舞汉风概念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一个传承发展刘邦文化的系统工程计划。对这个计划我有九条建议:第一要明确刘邦文化传承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弄清刘邦文化在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中的意义和定位,确定刘邦文化研究、开发、利用的领域和目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题突出,方向正确,使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第二要加强相关人才队伍的整合与培养,打造刘邦文化研究、开发、利用的精英群体,采取与研究开发成果相挂钩的激励措施,形成和谐呼应的人才组织网络。第三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课题和项目库,使研究开发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量变推动质变。第四要建立统一运行的平台和运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研究和开发工作合力,提高课题和项目攻关能力。运行平台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民间机构,但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关键。第五要抓好相关资料的归案管理和利用工作,实现研究成果的有效积累和滚动升值。这项任务应纳入县档案部门的工作专题,由有关社会各方联手进行。第六要注重研究和开发成果的推介、申报、宣传工作,放大精品成果和精品工程的效应,使之进入更高层面,产生更大影响。第七要切实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巩固与有关地区、有关方面的协作关系,实现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充分共享。比如在刘邦文化万里行中结缘的五个地方,要继续主动开展好互动共赢的活动,实现同城效应的目标。第八要搞好产业设计,研究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做到规划一步到位,逐年分步实施,累进发展,不断壮大。第九要认真研究政策,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发展、项目开发等方面积极主动靠接,最大限度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还要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搞好招商引智,发挥好各方面的能动作用。
           优秀文化有传承、有扬弃、有吸收才能有发展。沛县应按照中央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取长补短,在打好刘邦文化这张牌的同时,注意搞好多种文化、多种资源、多种途径的有机结合。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传承刘邦文化与弘扬先进文化的关系,坚守本土文化与学习外部文化的关系,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力求做到文化品质更高、文化形象更好、文化产业更强、文化后劲更足,使沛县成为领舞汉风、领先全国的文化沃土。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