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景咏物 敬爱天地 ——胡成彪诗词书法趣向浅谈(节选) 卫飞鸿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2
  •  
            我评胡成彪的诗作,从《读杨家界风景》开始,正是因为此诗我才与胡先生结缘。去年秋,我在吴广川老师博客里偶然看见这首诗,不禁拍案称奇,为此诗的大气魄所震撼,并留言断定此诗作者必是豪迈之士。
           且看这首《读杨家界风景》:

        山自何年始,峰从底处来?群崖崛地起,众壑向天开。
        方过千回涧,还临百折台。复惊岩上树,问是孰人栽!

             甫见此诗,我脑海瞬间想到的是《望岳》。首先感到的,是二诗气魄相略。第二个相同点,是这两首诗的作者写诗之际,都并未曾登山。“望岳”者,近岳而望之,实未登也;而杨家界风景,则是作者在图片上所见。胡先生在引言写道:张家界与杨家界风景闻世,笔者常欲往之。2007之岁于刊物之上读杨家界图片数帧,即兴得此吟稿。东坡先生《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来,写诗犹如弈棋,有时置身局外,更能超越迷雾、看清真相。两首诗的第三个共同点,是起句均以问号登场。诗圣之诗“岱宗夫如何?”,胡成彪之诗“山自何年始?”,全都是没有答案的“天问”。两首诗的第四个共同点,是都在末句点题。杜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寄托平生抱负。胡诗的更妙之处,在于不言凌绝顶却早已站在绝顶之上。“复惊岩上树,问是孰人栽!”诗人以更加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登峰造极的惊叹和追慕,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大开大合、气象盛大,豪迈广阔,且以“方过”、“还临”、“复惊”等句回旋往返、颇具音乐美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与《读杨家界风景》气魄略似的,是他的词作《沁园春 • 登泰山》。首句“试问沧桑,怎得生成,如是高巅?”气势逼人。紧接着“君临四野……纵揽方圆”用拟人化的大气魄,将整首词推向非凡之境。且看这首《沁园春》:
            试问沧桑,怎得生成,如是高巅?任一山拔起,君临四野,危崖耸峙,纵揽方圆。南望无穷,北指无际,五岳为尊万万年。天峰缈,有风迴后岱,雨遏前川。
            盘盘登上高岩。见晴翠重重到眼前。恰石阶云散,日光正好,层林雾尽,瑞气盎然。暂远尘埃,乃低星汉,且遣逸情逐大观。神飞处,叹仙居洞老,胜似桃源。

           拜读他诸多诗词作品,发现他走遍了祖国东西南北大好河山。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是虔诚的。再看他一首描述西藏人文风景的《望海潮 • 西藏行》:

        路穷西域,川临绝地,迢迢藏野羌原。云淡雪明,湖青草碧,巍巍一柱冲天。极目过千山,有喜马拉雅,日没雄关。藏布江头,沧桑和水渺如烟。
        盘盘拉萨河边,聚虔徒圣殿,喇嘛班禅。酥乳煮茶,青稞酿酒,飘飘无数经幡。六字作箴言,度今生来世,天上人间。更见匍伏满地,布达拉宫前。

            此词上半阙状景,“路穷西域,川临绝地……极目过千山,有喜马拉雅,日没雄关。藏布江头……”,像一个居高临下的航拍摄影师,将整个西藏尽收眼底。这份白描功力,堪称高手。下半阙主要写人文,寥寥数句,人物、地点、言行、神态,令读者历历在目。
    早于西藏之行两年,胡成彪还写有一首关于新疆的一首七律:

    天山一脉雪茫茫,戈壁连绵接大疆。
    不尽沙滩迷道路,无垠草地见牛羊。
    悠扬天籁关城远,冷落荒台风月长。
    此去莫言无旧识,三杯过后不思乡。

              此诗我最欣赏的,乃是颈联“悠扬天籁关城远,冷落荒台风月长”,令人油然而生古代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唏嘘之慨。尾联很明显借鉴了唐代王维的《渭城曲》与高适的《别董大》二诗意境,既延续了王维所劝饮的那杯酒的余韵,又继承了高适的豪迈超脱之气。
             胡成彪在其《望海潮•登万仙山》中自云“平生最爱山川。读郦经水注,游记诸篇。足下旅途,心中世界,每与山水缠绵。”实非虚言。当我读到胡成彪的《咏丹分谷二首》,立即懂得了他如此钟爱山水的缘故。原来秀美壮阔的山水胜景,是他心底的桃花源!自古以来官场仕途就如履薄冰,陶渊明所构思的桃花源,就成了清高官宦们心灵寄托的梦想之所。因此便有了《咏丹分谷二首之二》这样的作品: 

    石径曲盘盘,接连峡壁间。清风吹翼翼,流水过潺潺。
    鸟语丹崖上,花开野渚边。与君来一度,疑似入桃源。

            我们再来读他两篇短文《泾县山中写意》与《桃花潭访古》,即可更清晰地看到他的桃花源情结——
          《泾县山中写意》:泾县东南40里,群山中,有月亮湾。己丑6月,迂人与友慕而前往。至狮子山半腰处弃车步行,蜿蜒向下,皆碎石小道。及百米,见修竹万竿,遮天蔽日,自成气象。出竹林,过深涧,乃入月亮湾,是为山川空旷之地也。有山泉出于密林之中,涓涓成溪,百转而下,于深壑处冲积成滩,形似弯月。下观溪水清澈见底,卵石层叠参差,鱼影隐约可睹。更有立于溪流一侧者,峭壁入云,势如斧裂,老木横悬其上,飞鸟往来其间。环顾四面,清光照人,郁郁葱葱,可见小村傍崖而出。取道入村,见数户人家,白墙青瓦,几净窗明。小溪半绕,时听杲杲捣衣之声。村旁遇山女摘果而还,遂问讯之。女赠数枚使尝,果味甚美,更觉山中人情之真也。

     非有吟哦意,偏逢幽境深。
     平溪长若带,修竹老成林。
     岭下尘埃少,山中本性真。
     村前尝野果,但觉古风存。

         《桃花潭访古》:安徽泾县南阳镇有桃花潭古渡口,是汪伦送行李白之处。当年退职留居桃花潭边的泾县县令汪伦,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约李白来此相会。三个月后,汪伦在此踏歌为李白送别。李白亦有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一首诗千古流传,使一处地成为千古名胜。来此一游,似有不虚此行之感。目睹南阳小镇的古朴、桃花潭水的清澈,顷刻让人脱去尘埃,心随溪水明亮见底。搭乘乌篷船到得溪水对岸,拾阶登上“怀仙阁”,亦如踏入千年时空,一览古今,对话古人,感受仙风,体会李白邀月的潇洒,思索汪伦踏歌的朴素,让人产生一种更为超脱的向往和追求。

    小镇当年古渡头,桃花潭下水西流。
    汪伦踏歌传千口,谁解诗中离别愁。
    邀月亭台犹照月,送行岸渚复行舟。
    流溪岁岁清如许,朴素人心何处求。

               陶渊明笔下那个没有战乱与租税、绝圣弃智、人人劳动且互相友爱的与世隔绝的社会,不仅令作者向往,也令读者向往。

                                    (2013年5月于广东东莞) 
                                    作者为著名原创音乐人、作家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