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诗意中的迂人 -----浅析胡成彪诗作几首 壹 陽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2
  •            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里,作为吟咏情志,反应生活的文学体裁,“诗词”是独一无二的。但客观地说,只有能写下不朽诗篇的那个人才是独一无二的。
                笔者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谈论生活,俱离不开衣食住行。市侩中,现实赤裸得不沾丝毫雅意,似乎这些便应该是当前社会人文的主流。可若是细心地去想,这境况与古代人的生存状态也有着些许仿佛。于是,我释然了,并更加钦佩那些肯于把时间去耕耘文字的人。
                很难发觉,那些高高站在中国文学史巅峰上的诗人,他们吟咏出的一首首可以传唱千古的诗文佳作,竟然大多与庙堂离之甚远。难道在封建社会,华丽的朝服乌纱会禁锢文人颂唱山河壮丽、雕镂人心的情怀?难道文人的情感只在朴素时才焕发弥久的光彩?或许自古以来,只有那些能诗意地行走在生活中的文人们,才会流传下美丽的文字。而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虽然与庸俗的社会环境不可分开,其个人精神境界,却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的本质。
                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诗,不会因为社会变革、文明发展而消逝;也不会因为朝衣等级、吃住行的质量而失去其不朽的意境。这意境更不会像封建社会里,成为战栗于庙堂之上拍马溜须的光景。
                所以,我们便能有幸读到“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放达;能品味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骄傲;能领略到“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温婉。也幸好,我们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这样的诗意,人类的文明史中更不缺少这样的诗人。写到这,忽然想起两句诗来“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不禁会心。
    初读“湖西迂人”胡成彪先生的诗作,是在2012年的国庆节。笔者的好友汉画女张淑清女士介绍给笔者几篇诗词,说这些作品都是刘邦故乡江苏沛县一位师友所作。而对于笔者来说,闲暇时,读一些好的诗和散文是非常养眼养心的,于是便坐下来静静地读。
            胡先生的诗风很真很纯。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作品大都是从政之余,利用闲暇时间所作,你甚至想像不出这些文字中,所蕴涵的情感会纯真得动人心扉,又朴实得像是一位久历风霜的书匠。
            《回太行》中,他写道:“又至太行巅,临高心恍然。路非昔日路,山是旧时山。故地群松老,友人双鬓斑。再尝岩下水,一口到当年。”笔者未到过太行,所以不曾见识过中国现代史上,这个著名的抗日根据地,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风貌。印象里,太行山只是一副图片上的影像。可眼下,我却沉迷在作者重回太行之“巅”的悸动里,即使我从未用脚步丈量过那里的一草一木;即使我不曾“恍然”太行山下那些闪光的岁月和记忆。可依然能感觉到它的沧桑、它的变化。
              这首作品从发句“又至太行巅,临高心恍然” 那种重临旧地时的忐忑,到“路非昔日路,山是旧时山,”这种脑海里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疑惑,进而慨叹 “故地群松老,友人双鬓斑。”, 岁月无情人有情的比兴承接之处。胡先生的炼句自然而精致,毫无涩意,并一直到最后结句“再尝岩下水,一口到当年” 的余味悠然。前后情与景的起承连结,水乳交融且洒脱、透彻,令人回味不已。可见,假如胡成彪先生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博览群书的学习过程,那么他的作品不会这样,于轻松写意中便让人很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凡作古诗,必须在知识层面厚积而薄发,作品才经得起读者推敲。
            古人说作诗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真正能做到炼字时朴素细腻并存,平淡含蓄时又意味悠长的高度,则非常困难。若以此为凭,再读这首《回太行》,笔者不禁对胡先生的认知更深了一层。
            胡成彪先生的诗风颇为洒脱率直。洒脱之处如一幅名家的山水写意,挥毫泼墨间,率直性情跃然于字里行间,他擅长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现实社会的人文状态。他的作品,隐有青莲之风。时而浑厚高古时而飘逸清灵,善于将情绪和山水人物交融在一起, “景”与“情”之间互相依托烘染两厢呼应。
            2009年6月份,他应朋友之邀到安徽访胜时,因寻李白遗迹所作的《皖南三首》,可称代表性佳作。其中展露出的个人心性,使人过目难忘。尤是一首《南阳古镇桃花潭》颇显风范。
            “小镇当年古渡头,桃花潭下水西流。踏歌一首传千口,谁解其中离别愁。邀月亭台犹照月,送行岸渚复行舟。流溪岁岁清如许,朴素人心何处求。”
    大多国人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应该学过李白的那首《赠汪伦》。简单而略显直白的诗句中,对于友情的叙述令人印象深刻。古人评价盛唐时好的诗作为:“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而笔者更喜这首《南阳古镇桃花潭》作品,是因为它能与景喻情,继而从景色之中升华成为与读者心境相通的桥梁,其中妙处正是不可凑泊。
            胡成彪先生自喻为“迂人”。但是,当时他默默立于诗仙李白曾经登舟放歌的地方,胸中一定正在升腾着对美好生活和友情价值的悸动,感叹着诗歌这种载体,可以让自己思有着处、心有寄托。那么,这“迂人”和雅士之间的异曲同工就显而易见了。
    在这首《南阳古镇桃花潭》颈联处,他写到“邀月亭台犹照月,送行岸渚复行舟”,让我记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名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再前后比较其中意境,古诗中独有的那种回环、重复、错综之美让人悠然而生,并且这两句诗的互文之妙又使得全诗在结句时,更彰显作者在意境方面的渲染恰到好处。这种外意描其象,内意尽          其理的诗法,令人叫绝。
           一般七言律诗的结句部分,作者大多使用联句的对仗作为全篇的赋语。但胡成彪先生却偏偏选择了直白的措词以及似问似答的句式,用“流溪”、 “人心”中所展现出的“清”与“朴素 ”这样比兴法,含蓄地批评世风日下的社会境况,触物感伤中,又未失君子之风。 
            “言有尽而意无穷”!一直是古今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首作品中,胡成彪先生正是以一种诗人才独具的慧目,看穿了当今社会的浮夸和虚伪。使他在挥毫处,时而忠厚诚恳时而沉着痛快,却不讥讽露骨。想一想当今文坛之中,又有多少人敢于如此这般昂藏洒脱,又率直得让人亲近?
             胡先生的诗作中,多有惊人之句。其间诗情与哲理并茂,回肠荡气中又意味深悠可以让人警醒到自身自境。这是诗人应该具有的大气质,也是当今文人都应当拥有的正义。有人说:“文化这东西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它只是随着人们的价值观的改变而变化的。它的存在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形态。”,这样的观点或许会迎合当前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但是笔者认为,持这种观念的文人不会成为一位真正的诗人。人们心中的诗人,他的才华是骄傲的,他的品行是端正的,他的思想是正义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诗融于生活,让生活具有诗意,让生命更有精神。
             胡成彪先生多才多艺。不但在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深谙中国画的技法。在《深秋向晚写意》一诗中,他道出自己现实生活的一个偶然场景。“风过闲亭晚,鸟归塘树空。无心拈字句,信手抹丹青。门外萧萧意,斋中坦坦情。不逢衙事扰,乃得一身轻。”
    初看,这首诗没有特别的立意。但如果能够去深究,便可以从中看出,诗与画在作者生活的闲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上,我用了“行走在诗意中”这样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这种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是难以达到的。其中原因自不必说。
            在中国,无论你在何处,哪怕是最偏远的农村,都有可能遇到写过诗或者正在写诗的人。或者他的诗只与自己的心灵相关,与自己的表达相关,这些被写出来的诗总是不会背离其个人生活本意。但是能真正地去体味人生,且可以自由行走在诗意中,那种洒脱、那种怡然,那种看透人生飘逸的作者毕竟很少。
            胡成彪在《深秋向晚写意》最后两句中说道:“不逢衙事扰,乃得一身轻”,调侃的语气,道尽了平日繁忙“衙事”带给自己身心的烦“扰”。他以“乃得”二字作为诗眼,隐隐地表达出,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还将继续重复下去的生活方式。轻松调侃中,又展现出作为政府公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感。
            工作是忙碌的,但是作者善于排解这种生活状态给于自身的压力。尽管,他经常在行人渐少、鸟儿归巢之后,才能拥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有时候甚至劳累到“无心”去推敲,一时涌上思绪的“字句”。可是,他还那么钟情于在自己书房内,以“信手”挥洒出的“丹青”,排遣日常工作带来的压力。与门外萧瑟的深秋寒意相比,书房这个独有的空间才是他敞开心扉,远离虚伪、世故的桃花源。试想,能于繁华尘世中,寻一静处,信手丹青时又未忘职责,这是一种多么端正而飘然的气质?!
            “当涂城畔旧痕迹,遍地风流人未知。传说先人奔月去,波涛如见巨鲸飞。墓前重读天门赋,廊下新哦牛渚词。直欲临波相对饮,也留后起数行诗。”感慨的是,胡先生总是自称为“迂人”。“迂人”二字在字典上的释意是:“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的人”。很难想象,在这首《当涂李白墓》中,那个飞扬激越的诗人,豪情满怀大声呐喊着“直欲临波相对饮,也留后起数行诗”的时候,是否也算是迂腐行径?笔者也经历过同样令人心神迷醉的景色,也曾搜肠刮肚念白出几个应景的句子,却从未有过这种孑然在世间的豪情,令笔者羡慕。
            笔者羡慕如胡成彪先生这样的诗人,感叹他们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所有角落,幻化成人心中的天堂。让我们能随着他们的脚步旅行于大好河山,即使我们无法伴着他看日升月落、春去秋来,但我们还是能幸福地走近诗人的字里行间,走进诗人的世界。
           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诗人充满生命活力的奇思妙想里,发现真实的自我,并且也学会去用心地吟哦这份属于生活独有的诗意。

       ( 二零一三年一月十九日。原载于《作家报》2013年2月20日-2月28日合刊第3版)
        作者原名赵阳。现任山西汉文学协会理事,网络文学编辑,某传媒公司策划总监。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