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读胡成彪书画艺术有感 于安记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2
  •          逯国胜先生不久前来电,嘱我写一篇艺术评论,告之是胡成彪,其后又寄来一些资料。印象中,与胡成彪曾有一面之缘,时值程大利先生在江苏省美术馆办画展,因时间仓促,未能多予交流。一直以来,我虽时刻关注家乡书画事业的发展,然对胡成彪书画创作却知之甚少,实感惭愧。胡先生在家乡沛县任父母官,为沛县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始终孜孜奉献。从来函资料看,胡成彪在从政之余,常博览群书,游弋于艺术世界之中,或诗词,或书画,已有两部诗文集出版,多幅书画作品亦发表于国内一些专业期刊。在他看来,“书乃心画情迹”,中国书法既是一种动态“书写”,也是一种情致“抒泻”。“画亦艺也”,正所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胡先生从事书画创作之时,能融“书画同源”之道,赋诗作画,亦生“心”与“物”之共鸣,化“忘我之境”,力求创造“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艺术境界。
             据薛源几年前在《胡成彪书法小议》一文中所言:“胡成彪学书并不长,至今应有七八年有余的时间,但进步令人侧目,老书法家姜敦文先生更称赏其悟性高”。正如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在《艺术哲学》(Philosophy De L′Art )一书中指出“要同样的艺术在世界上重新出现,除非时代的潮流再来建立一个同样的环境”。环境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首要条件,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以马奈、莫奈、塞尚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经常坐在塞纳河旁的咖啡馆里,边品咖啡边谈论哲学、人生、诗歌、艺术,他们营造的艺术氛围使一大批艺术家从事印象派艺术的创作,从而成就了印象派这一在美术史中举足轻重的绘画流派。而在沛县,自古以来涌现出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究其原因,正是缘于这里拥有适合艺术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办相关主题的书画展览,汇聚书画界的人才,畅谈艺术创作之感悟。胡成彪先生正是受熏陶于这样的环境,加之自身分管文化艺术事业之职务之需及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方有其今日书画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表现形式来看,胡先生的书法创作多以行草为主。刘熙载《艺概·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东坡谓‘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岂可同诸立与走乎!”。观胡成彪之行草,可谓行走在真行草行之间而偏于草行者。而从艺术意味来看,胡成彪的书画作品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其书法多自撰诗词或书写前人诗文,自撰诗词多又以人生阅历之体悟为主,或为游走于自然山川美景之情怀抒发,或为研习书画名作之心得,其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溢于作品。虞伯施《笔髓论·契妙》有言“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蔡邕《笔论》“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观胡成彪书法作品可知其心境,他是介于豪放与秀逸之间的中和派书法的创作者,他爱“天朗气清”、“风雨如斯”、“厚德载物”、“福缘善庆”,“万福无极”,亦爱“大风歌”、“樊井留痕”,挚爱所作诗歌与千古名句。一般说来,短调遒劲、中调飘逸,长调气韵甚佳。胡先生的书法用笔正如王右军《用笔赋》所云,有“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之势。墨色以浓干为主,尽显古拙、凝重之美;结构得体,章法呼应,参差错落,刚柔相济,如一群道士登山涉水,各具心态之逍遥。观其意象道非技也,亦窥出作品之意境及人格之魅力。
                从意向来看,胡成彪的绘画以小品为主,题材涉及梅、兰、荷、菊、鹊鸟、鱼虫,蔬菜瓜果也常被作为抒发情怀的载体。明清以来,画家多以梅兰竹菊抒发文人士大夫清高恬淡的品质,其中梅的傲骨,兰的幽香,牡丹的富贵,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均被画家赋予人的品格,借以表现其个性和品质。然而,为什么虽被反复创作,却能常画常新?究其原因,在于不同创作者在选择和写意的“再创造演绎”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艺术才情和情感韵味。胡成彪的画作也正透露出这样的脱俗之气,尽显文人之风,宛如禅意,寥寥几笔,形神具备,让人玩味而不止。
                除却书画创作,胡成彪还好阅读,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古今艺术家题跋、画论、书论等,无不涉猎。同时,他还广交艺界艺友。胡先生不仅是一位执着的艺术创作的探索者,还是一位艺术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正是这样的个性,孕育了他深厚的艺术修养、豪迈而优雅的情绪寄托。著名美术史论家高居瀚曾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欢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我想,胡成彪也是他们中的一位。

                                             (2013年1月28日于金陵扫叶楼下)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