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出于心性 ——读成彪同志诗词 朱广海

  • 信息来源:寤移斋诗墨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4-10-12
  •         成彪当县委宣传部长期间,成立了沛县文学创作团,推我作团长,他做指导员,我们之间多了一些文学交流的机会,此间全县文学创作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我们两个带头创作,我写散文,他写诗词。我对诗词格律不甚精通,但诗词内容还是能够读出个所以然的。读成彪诗词,我有颇深感受。
            “诗在民间”。只有融入大自然,只有从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中走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发现和真实的感动。成彪同志走遍大江南北,饱尝人生百味,无论是他领悟人生,感慨世情,还是行吟于山川胜迹,徜徉于历史,他生命历程中所有深藏着的疑问、焦虑、梦想,都不断被纷至沓来的灵感摇醒,孵化出诗情浓烈的文字,斐然成章。他还通过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诘问,把灵魂毫无保留地袒露出来,与读者真诚对视。
            诗意出于心性。杜荀鹤有句云:“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诚然,作诗要比写其他文学式样的文章难,更需要文化储备和心性蒙养。我们常说的诗意,即是诗人心灵跋涉和升华的最高境界,而要在诗中营造这样的境界,关键是意和象。“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但只有“真力弥满”,才能“万象在旁”。成彪同志那一首首个性鲜明自然灵动的诗篇是颇显功力的,易见其睿智豪爽的性情。其诗的特点:一是意象与哲理的融合,字走句跃,虚实相得,充溢着诗的意境与神韵,贴切自然,让读者如临其境。如:“清气托明月,光辉下玉盘。独怜幽径草,坐对一湖天。风细花凝露,林高鸟入禅。思君千里外,今夜应无眠”(《云龙湖秋夜寄友人》);“清波印月千重影,远渡连天万点星。身外无求心事少,泛舟独享一湖风” (《湖上晚舟》)。这样的句子不知不觉间将读者带入一种境界。二是构思宏阔,采用散点式的取象方法,语言飞跃,天上地下,变幻莫测,使作品内容更具穿透力。如:“暮临威海岸,微雨带轻寒。风起涛声近,港深渔火闲”(《胶东随记》);“岭上白云岭外天,红花碧草染高原。石林山外月湖老,大理城头洱海宽。版纳经年岚气重,玉龙四季北风连。归来犹话昆明好,常以滇池喻壮观”(《云南印象》)。面对这大千世界,我们真切地感到诗人“真力弥满”,情到极处,一象生万象,万象为一象,取舍有度,浑然一景。
             诗贵通晓易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们让它醒着的梦。”胡成彪同志的诗作既有似水柔情、如梦如醉的倾诉,也有对社会世情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但无论写什么,他都不赶时髦,不热衷于词藻的华丽与艰涩,也不故作深沉。他追求质朴但不把诗变成大白话,追求奇崛但不怪诞,追求语言与意象美但不为美而美,他笃信诗是一种摇撼心灵、点燃心灵、抚慰心灵的语言传递。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更含蓄。
             宋代林逋《省心录》说:“心不清无以见道,志不确无以立功。”成彪同志清心淡泊的人品,豪爽宽厚的性情,逸笔超迈的文风,正是他为文之道。他笃志荀子之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他在《自诫诗》中说:“风劲知松挺,天寒见竹青。”赋诗明心,可看作他的创作宣言。如此对古诗词的创作和探索持之以恒,他一定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2012年11月于汉皇故里)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沛县文学创作团团长,曾任沛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